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

ID:28825835

大小:2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4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_第1页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_第2页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_第3页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_第4页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2、掌握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3、掌握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具体措施。难点: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1.什么是品德?它有何特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主要特点有:  (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

2、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偶尔事件的言行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长期习得的一种有关道德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是:  (1)品

3、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  (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内容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因此,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

4、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另外,品德的形成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

5、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5)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哪些基本成分?它们有何特点?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

6、基础和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  (1)品德心

7、理结构的统一性。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不适应,正是由于矛盾性,促进品德结构的动态发展,即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3)品德结构的独立性。由于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身心发展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有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理论有哪些

8、?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在这一阶段,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往往是我行我素。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活动应以认真耐心细致地具体指导为主,而不应多加干涉。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加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