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公债理论.doc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

ID:28749216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3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_第1页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_第2页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_第3页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_第4页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0章 公债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十章公债【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债的基本问题一、公债的基本特点(一)从债务人(政府)的角度讲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二)从债权人(购买者)的角度讲1.安全性;2.收益性;3.流动性。二、公债的种类(一)从地域或来源角度来看(二)从公债偿还期限来看(三)从公债是否可以买卖来看(四)从公债发行主体来看二、公债负担(一)债务人负担(二)债权人负担(三)纳税人负担(四)代际负担一、公债的作用(一)弥补财政赤字(二)筹集建设资金(三)调节经济运行第二节公债规模一、国内债务发行规模简史(一)第一个时期,1981—1986年。(二)第二个时期,1987—1993年。(三

2、)第三个时期,1994—1997年。(四)第四个时期,1998年以来。二、公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不仅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各国的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的标准相差甚远,而且与其它任何国家相比,都是相当低的。三、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v1981—2000年,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一般3%—6%之间,说明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公债的能力非常强。1981年的公债发行额仅相当于2000年的1%,但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却比2000年的高出44%。这说明,近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大幅度提高。v我国公债持有者

3、主要是个人,是公债市场尚不成熟和不发达的一个表现。一、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v1989年以前,我国国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在3%左右。该比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从1986年开始才有公债的还本付息。v从1990年起,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1%直线上升到1992年的35%;以后虽有所下降,但从1995年起又开始回升,到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46%。这表明,中央政府的偿债能力越来越弱。二、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v我国在1986年以前,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都在

4、10%以下;从1987年起该比率超过10%,1987—1993年,该比率平均为20%左右;从1994年起,该比率突然上升到45%,到1999年已高达61%。v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国债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类型的国家。第三节公债效应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一)李嘉图的初始思想1.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中对政府征税与举债的基本关系的论述。2.李嘉图关于政府征税与举债的基本关系的论述的三层意思。3.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现代论证1.跨时政府预算约束分析1.生命周期假说或永久性收入理论分析2.巴罗的分析v巴罗指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为

5、了弥补当前税收削减而增加税收之前就已去世,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成立。v巴罗认为,由于消费者是世代间利它主义消费者,消费者不会因现行的减税而增加当前的消费。(三)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质疑1.托宾的分析(1)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消费者是世代利它主义者,而且要求他们留给后代的遗产净值必须是正的。(2)李嘉图等价定理隐含的假定条件是以举债取代征税不会发生再分配效应,而且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都相同。(3)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政府所课征的税收是一次总付税。(4)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不存在一整套竞争市场。2.曼昆的分析(1)消费者的短视(2)借债约束(3)未来各代人3.达

6、拉马格斯的分析v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低公债—收入比率国家普遍不适用。v在高公债—收入比率的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可能成立。v在以举债取代征税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是否变化取决于每个人准确获得税收负担信息的成本。二、公债的资产效应v从长期来看,公债发行的变化,不仅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同时还对民间部门持有的资产有很大影响,这就是所谓公债的资产效应。v20世纪40年代,勒纳建立了“功能财政”理论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推崇公债资产效应的内在稳定作用。后来,人们把公债这种资产的增加使民间部门的公债持有者的消费支出增加称为勒纳效应。v公债的利息支付也具有经济稳定作用。v经济学界对公债的资

7、产效应的强度有着不同的评价。三、公债错觉v公债错觉是指消费者在持有公债时认为自己的资产(财富)增加了,可能会增加消费,因而公债的累积与消费支出的增加相关联。v公债错觉程度公式:v公债错觉存在的两点理由四、公债的总需求效应(一)基本分析框架(IS-LM曲线)(二)公债融资的资产效应(二)公债融资的总需求效应1.增支公债的总需求效应2.借新债还旧债的总需求效应3.减税公债的总需求效应1.减债课税的总需求效应第四节公债管理政策一、公债管理与公债管理政策v公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控制公债的规模和构成、调整公债购买主体的结构、选择适当的公债期限结构和利率水平而采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