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95397
大小:33.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2-10
《《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
2、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桃花源记》人教八上2421桃花记陶渊明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 2.把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所表
3、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掌握并积累言实词。 3.理解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时 第一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今天我们学习《桃花记》,从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这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和本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家。他是我国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
4、》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他生活在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他有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寄情水的隐居生活,并作《归去兮辞》以明其志。他所做的诗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写作年代大
5、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约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作《桃花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序即《桃花记》。《桃花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因为《桃花记》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诵读感悟 1.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屋舍(
6、shè)俨(ǎn)然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ò)黄发垂髫(tiá)便要(ā)还家 邑(ì)人遂(suì)与外人间(iàn)隔语(ù)云 为(èi)外人道诣(ì)太守刘子骥(ì)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初步了解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六、口译全。 七、布置作业: 熟读。 【板书】 桃花记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家。 我国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古
7、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