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29062
大小:57.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摘要】就道德内涵的侧重点来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不同的看法,虽然都承认德性与德行密不可分,但在德性与德行的地位上存在着分歧,孔子认为德性比德行更为根本,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行优先于德性。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把德性本身界定为幸福,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整体生活而言,幸福包括德性、德性活动,外在的善以及一个完整的生命。但是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把德性作为幸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且是最重要的因素。关于人生最高目的的看法,孔子认为是成就贤圣的道德人格,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幸福。
2、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把外在的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新的世纪,还有不少学者提倡孔子思想,借着中西对话的方式用孔子德性伦理挽救西方的道德危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阐述的德性伦理思想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甚至成为现代西方德性复兴的一个蓝本。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分属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伦理思想的很多方面既存在明显
3、分歧也有诸多相似,但我们的目标是“镜映双方,以增加自我理解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并发现在各种现象中所含的真理因素。”[1]234就德性之道德内涵的侧重点来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内在的德性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首要的,德性活动只是德性的外在显现;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德性活动先于德性,在他看来不做出德性活动就不可能生成德性,从而强调了德性活动的重要作用。对于孔子来说,他把德性定位在个人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德性境界的提升,具有德性就是人的善自身,而德性活动只是德性的外在显现,德性优先于德行。孔子说:“骥不称其力
4、,称其德也”[2]26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3。此章《朱子集注》引范氏言:“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3]66朱熹解释“为政以德”时说,“如舜做许多事,岂是无事。但民心归向处,只在德上,却不在事上。许多事都从德上出。若无德而徒去事上理会,劳其心志,只是不服。”[4]537可以看出,在孔子这里,成为有德性的人就是最高目的。孔子更关注德性内在品质的提升,并把拥有德性作为人的最终目标。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
5、了德性,他就会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做得好。对于孔子来说,存在着一种德性的理想境界,心态平和,至诚尽性,天与人达到精神上的一致。这时即使德性不发挥为行动,他的生命也是光辉的。就如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并说自己的志向与曾点一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203说的是暮春时节,春服已经换上,约上青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归来的情景。这里好像并没有什么德性活动,但却真正体现了至诚尽性的德性品质。朱熹解释到“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
6、,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3]41孔子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有德性的人,虽然在一定的情况下做了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也一定是有着更重要的道德理由。“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55,“作为真诚的人格,德性表现了自我的内在统一,在此意义上,德性为‘一德行则是同一德性在不同社会关系与存在境遇中的多方面展现,故亦可视‘多’,这样,以德性统摄德行,亦可说是以一驭多。不妨说,正是自我的内在德性,担保了全体行为在趋善这一向度
7、上的统一性。”[5]165与孔子不同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活动先于德性,没有做出德性活动就不可能有德性。“我们事先施行德性活动,然后才获得了德性,就像艺术家是先从事了艺术活动然后才成为艺术家一样。因为我们必须在技艺活动当中,才能学会技艺,在制作活动当中,学会制作,在建筑活动中,成为建筑师,在演奏竖琴过程中,成为竖琴家。所以,我们也是在做公正的事情当中,成为公正的人,在审慎当中成为审慎的人,在勇敢的行动中,成为勇敢的人。”[6]77德性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之中,一个德性主体需要做一些事情才能体现和完成德性。
8、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孔子完全忽视了德性活动,而亚里士多德彻底分裂了德性和德性活动,只关注德行本身。实际上孔子也是很重视行为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6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61、“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2]281,而亚里士多德也承认德性是人正确选择的基础,“德性是这样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但还必须更进一小步: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且是与明智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