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34118
大小:8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7
《孔子政治和谐社会思想的现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政治和谐社会思想的现代价伉,儒家文化作者:中国风水站整理来源:时间:2010-01-01怎样从孔子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成分,以便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孔子所要达到的政治理想是什么?笔者认为,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的和谐社会是孔子从事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孔子认为社会和谐靠执政者在进行政权建设屮,所采取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来维系。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希望执政者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进一步讲要想实现社会和谐就必先践行政治和谐,所以说探寻孔子政治和谐思想是理解其建构和谐社会蓝图的钤键。孔子并没有直接
2、提出政治和谐的主张,但他一生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述而》),实际上就是政治和谐的基本内容。政治和谐的基石: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德”在治理政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政以德,晋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因此,执政者应施行德治,用道德來教化民众,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落实在“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的实践层面上,这就要求执政者在政权建设吋重点要做好五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诚信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在农闲时役使百姓。执政者把这些事做好了,实际上就实现了政治和谐,社会
3、也得到全面发展。“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和谐思想的基石,那么“德”的基本PT涵是什么,执政者怎样做才算达到“德”?在孔子看来,作为政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就要像泰伯一样“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德”的核心是“让”,泰伯为了父亲的遗愿让天下给三弟季历,在孔子看来,是最高的德性。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各地诸侯为了夺取权势到处杀戮,使民众流连失所,整个社会出现“白骨露千里”的惨状,面临惨淡的社会,孔子多么希望执政者少一份欲望、多一份责任,像泰伯一样,让山自己的权力,那么社会就没有了血腥的局面,民众则可以生活在其乐融融的社会屮。与为权势
4、而争斗相比,泰伯的让难道不是“可谓至德”吗?另一方面,执政者也应关注民风,合理引导。整个社会真正的和谐必定是老百姓所构建的群体平衡,厚德的民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反映。而底层民众的和谐主要靠执政者合理的引导,他们既能“众星共之”,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能揭竿而起,推翻政权,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怎样培育厚德的民风?孔子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老百姓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样为了国家政权而煞费心血,英明的执政者应是引导他们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的祖先,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老百姓形成对祖先的孝,进而实现对国家的忠,这样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得到和谐发展。孔子倡导以
5、德治国并不反对以法治国,他也认识到法令的重要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论语为政》)有一次,季康子曾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执政者应以道徳教化为治国的根本措施,而不应片面强调杀戮,只有这样,政权冰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否则,必然会引起老百姓的反对。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以道德自律为主的社会机制,因为道德是法律文明的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法律文明的价伉追求和终极关怀的最终目标,是法律的最高原则。法律和道德是作为主体人参与社会活动要受到的两种控制力量,如果社
6、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与法律相抵触,拒绝遵守法律,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根本上说,法律的社会认同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使法律条文转化为道德的善恶判断标准,才能对社会成员产生实效,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政治和谐的内容:行之以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一语拈出“仁”的基准:仁者爱人。“爱人”是宽泛的概念,心屮拥有关爱之心并不一定是“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冰是“仁”的山发点,推而广之,对国家的忠才是仁的落脚点。也
7、就是说,“仁”以立人之本为基础上升为立国之本,从个人修养的层面提升到治国理念,这反映出孔子思想的治国理念。“仁”一旦成了国家中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屮国古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与组织机制就要发生质的转变,从此以后“仁”就成为政权组织和建设者的主导思想,“仁政”也就成为政权和谐的标识。为了实现政治和谐,执政者在建设政权吋要推行“仁”的政治主张,孔子提出践行“仁”的三位楷模:微子、箕子、比干。纣王无道,微子去劝说,结果离开纣王;箕子去劝谏,结果被降为奴隶:比干去强谏,结果被杀死,而孔子认为,“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从这三位国之重臣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