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62169
大小:5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4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早期中国政治制度每日一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早期中国政治制度(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是当时的权力中心,并且已经开始出现了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时期,统治区域扩大,有内外服之分
2、。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属国管辖的地区,名义上外服要接受商王的支配,但是二者的关系比较松散,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的地位类似于联盟的首领。同时商王也是群巫之长,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宗法制的产生①由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发展而来。②目的: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巩固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2.分封制(1)
3、分封制的形成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因循前代,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统治,即所谓“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分封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逐渐被废除,秦朝时被郡县制取代,西汉出现“郡国并行”局面。(2)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诸侯: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西周时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②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③诸侯国再分封: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
4、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3)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等。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④层层受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序列,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
5、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5)瓦解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必然使分封制遭破坏。②表现a.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b.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商王武丁时期起,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纳贡和派兵从征的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这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国A.本质一致,都是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B.有所不同,其隶属关系缺乏制度保障C.生成同源,都是军事征服的直接产物D.功能相近,代表中央控制力大为
6、强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B.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C.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D.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2.D【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
7、亲,故以亲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错误。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反映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而是强调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
8、活,D项错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