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ID:27189206

大小:73.2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1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_第1页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_第2页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_第3页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_第4页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反应,一直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而苦难又是人们不可回避的困境之一,所以,自古以来,“苦难”就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以鲁迅文学奖历年来获奖的中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苦难叙事语言和模式,并探宄其在小说讲授的课堂上的教授模式。鲁迅文学奖一直是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苦难”这个古老的话题具有了当代意味。本文力图从诸多获奖文本中,分析出苦难母题、叙事策略和对于苦难的超脱等意义

2、,揭示出现当代文学中,“苦难”叙事的意义。关键词:写作;鲁迅文学奖;苦难;救赎;叙事自古以来,没有人会放弃平静的生活而自主地去追求苦难,而是环境和社会强加于我们的,但怎样尽快地摆脱苦难,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栖息,是人们永恒追求的话题。从文学的发展史来看,纵观国际和国内的文学走势,最为有力量的是悲剧,喜剧往往只会风靡一时;伟大的作家们,也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了悲剧,对苦难更是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描写苦难和冲突的路上行进着。在这种冲突中,自然也就形成了诸多超越苦难、战胜困境的完美而伟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虽然无法

3、逃出命运的诅咒,但永远在寻找突破口;圣地亚哥的老人们信奉着一条永恒的信条,就是“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并靠着这样的信念与命运抗争到底;鲁迅笔下的众多“革命者”则是明明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自己面对着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仍决绝地对虚无进行抗拒,仍然没有放弃在铁屋子中呐喊这些都是与苦难斗争的最有力的表现。苦难扔给我们的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抗争,要么消解,没有第三种选择。消解苦难,也并不是向苦难妥协,无论如何,苦难还在,但消解苦难,就是实现了一种超脱和救赎。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

4、的现象,作家们笔下对于苦难的救赎,存在着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反抗亦或是消解。反抗当然是人对苦难困境的一种明显的抵抗和不服从,这种与强大的困境和敌人的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勇猛对峙使苦难更凸显了极致的悲苦之感;消解苦难则看似轻巧,无形之中在心中将苦难化入虚无,从而实现了救赎的过程。《镇长之死》中的主人公——镇长,他并不缺乏反抗苦难的勇气,也不缺乏反抗的行为,他在上任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举措,可最终在残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绝对不可撼动、不可置疑的政治权威下,还是被迫做了历史制度和政治的牺牲品。在小说中,

5、镇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力量竭力为小镇、为小镇的人民做着什么,可悲的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像一个将军一样感动全镇的居民,他的命运,甚至是生命,被历史和政治斗争所裹挟和左右。在最后对镇长的批判大会上,人们对他的斥责荒诞无稽,但他却恰恰毁在了这种“荒诞无稽”中。在史铁生和东西的笔下,不能消除的差异就是身体上的差异,那个正值壮年但却残废了双腿的青年,坐在轮椅上,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三个感官缺失的人,却奢望着过“一般人的生活”,读到这样的片段,即使有着铁石心肠,也会有山崩地裂的悲壮之感。20世纪90

6、年代初期,国家的改革开放为所有的人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使人们从历史的神话中走了出来,走向了灯红酒绿的资本世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一个突然而至的资本世界的措手不及形成了那一阶段的文学母题。将目光从高大上的人物中抽离出来,将写作的视角转到小人物身上的描写手法,让普通人走下了“神坛”。《哺乳期的女人》展示的是一个孩子缺乏亲情的悲苦体验,原本应该属于他的亲情被社会现实无情地吞噬了。对刚刚打开国门的民众来讲,商品经济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了无上的目的。只有惠嫂以母性的柔情体会到了一个7岁的孩子的内心失

7、落和无奈,在父母忙于在外奔波,忙于赚钱的时候,旺旺把惠嫂当成了母亲,对着惠嫂的奶头狠狠地咬了下去,故事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仍饱含深沉的力量。以《烦恼人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池莉,获奖作品《心比身先老》,没有一贯的柴米油盐和被琐碎生活侵蚀的爱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们日益缺失的真诚,在一次旅行之后,一对情侣分别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在“我”生病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同伴们却结伴出去游玩;而恰恰是偶遇的藏族小伙加木措,对我照顾有加,还约定了要一起骑对于苦难,人们会本能地去反抗,但与之相对的,也切实地存在于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小

8、说中,就是对于苦难的消解。正如李泽厚在《心理本体与乐感文化》中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是‘乐感’文化远远大于‘悲感’文化的。”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虚境无为,佛家的超然忘我,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了几千年,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苦难意识之中。如果人的力量和苦难困境之间势均力敌,反抗是最有看头的,但反之,如果形成了一个“以卵击石”的形势时,反抗就成了一种奢望和不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