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孔子学院发展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孔子学院发展之我见 1.引言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国的汉语文化推广机构以孔子命名,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宣布孔子是中国语言文化推广与传播的代言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品牌,这表明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首肯。孔子学院在法国的成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法传播起到的先锋作用。孔子学院对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多家孔子学院,对国内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传播的概念与意义,引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几种模式,并主要提出法国孔子学院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相关资料和数据来展现孔子学院在法国的诞生以及发展情况、法国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主要途径以及中国文化通过法国孔子学院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最后通过对比、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传播机构的成功文化传播经验,剖析现阶段在法孔子学院创办的不足及影响,提出文化传播视角下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 2.文化传播的概念与意义 2.1文化传播的概念 正像有物质生产就有物质流通一样,有文化生产也就必然有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又称文化传通或文化传扬,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或交流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并使一定的受众得到影响的过程。美国著名的
3、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把这一定义概括为:A通过C将B传递给D,以达到效果E。这里A是信息发出者,B是信息,C是通向信息接受者D的途径或媒介,E是传播所引起的反应。根据传播的词意,现代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通常又将其视作一切社会联系的中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中任何信息的交流和互动皆是一种文化传播。由于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的多样性,因此文化传播也必然是多样的。 2.2文化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
4、,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播,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3.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关系 3.1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几种模式 孔子学院的建立结合了传播模式的各个方面:(1)意识形态模式的传播,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多个国家有意识的建立;(2)文化模式的流通,孔子学院的建成也必将把中国儒家文化模式向全世界传扬;(3)生活方式的传播,通过孔子学院这样一个平台,借助书籍、报刊、杂志和电子媒体把中国东方式的生活方式向西方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传播:(4)经济模式的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必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5、被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为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争取到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等。 3.2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 要想了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关系,要先对其传播关系及其建立作一个说明。这里的传播关系是指孔子学院与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即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受众)之间的联系,那么作为传播主体的孔子学院与传播客体(国外的中文学习者)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呢?这种信息的传播又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呢?其实传播关系的建立主要受制于两个障碍:一是自然的障碍。二是人为的障碍。即使人们跨越了自然的障碍也不一定就必然能建立起交往和传播关系。如果主
6、体害怕外来文化会动摇其社会秩序或者瞧不起外来文化,都可能采取封闭政策或态度而拒绝与外界建立传播关系。一切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社会交往和文明传播关系建立的因素都只是暂时的,最终必将解除。那么传播关系的具体建立过程又存在着哪些不同的方式呢?(1)有战争的方式,也有和平的方式。近代西方文明走向东方世界时就出现了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关系就是通过战争方式强行建立的。(2)有自然的方式也有自觉的方式,如中华民族中,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由于地理条件的联系,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通婚、通市、通航而自然地建立了传播关系,无须社会组织的专门帮助和干预。现代国际关系中
7、相互建立或通过一定团体或国家之间的交流,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这种传播关系的建立,即是一种自觉的方式。孔子学院设院的宗旨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3)有平等方式,也有不平等的方式。像上述所谓自觉或不自觉建立的传播关系的方式一般都以互利互助为原则,因而往往是平等的方式。在1988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签署的5
8、关于在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