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41554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西部地区高等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部地区高等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摘要]高等院校的定位是高等院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西部地区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定位必须根据一定的教育哲学原理和社会需求状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做出合乎教育本质的诠释。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需要大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财经人才。但是就整个西部地区财经院校的布局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增长幅度来看。现有的
2、只占全国财经院校的19.6%的九所财经院校,不足以应对西部地区的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要对所培养的人才有清晰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教育哲学进行定位 “定位”实际上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是一个关于教育“主张”的问题。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回避“知识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以精心组织的高深知识来满足少数精英学生的需求,以公平为代价确保了大学的高贵;而在进人大众化教育时代后,就学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的多元化也促使大学在保持精英教育的同时。广开渠道提供大众化教
3、育资源。大众化教育吸引了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并体验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扩大教育民主化、改变更多人命运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大学入学标准的降低意味着大学难以维持精英教育时代的普遍的学术标准。这种危机加剧了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层级化及知识等级化。为了维持精英教育的优势,少数历史悠久或资源雄厚的大学成了研究型大学,而为确保生存的大学不得不面向市场,成为为市场输送“职业后备军”的教学型大学。在我国的大学体系中,由于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及与之对等的资源状况、被行政框定的区域服务特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性大学的可能选择。
4、 因此,西部地区财经院校的定位选择是有限的。“是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地方性高校在变革洪流中的手足无措。而财经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是一个“宠儿”,行政保护使其没有竞争对手。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发现了这块宝地,都任意对其进行割据与挤压。财经院校既想保住自己的领地,又不甘心自己的“单科性”,也在想方设法进行“类别”扩张。而唯有“知识与个体命运”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才会出现高等教育质量大滑坡的现象,以至“学过”知识后,仍无法改变命运。应该说,对定位的反思是对教育哲学本质的回归。近几年来,高等教
5、育学界对“高校定位”多有研究,但多数是一种对“带着镣铐的舞者”如何跳好舞的策略式书写,并没有从教育哲学的本质上来思考知识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即如何为改变更多个体的命运而提供更好的大学教育。 从操作层面来看,所谓“高等院校定位”是在一定教育哲学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所进行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是办学者持有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关于所在学校办学方向选择、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宋保忠:《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理性思考》,《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5)是教育哲学在办学实践中
6、的操作性反应。高等学校的定位是一种目标导向,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自己所了解的高等院校进行不同的定位:高等院校定位也只是一种相对选择,不同的研究者或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学校所进行的定位都是为他们的目的服务的,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定位就是他们所认可的最合适的定位;高等学校的定位也会受到特定情境的限制,定位者自身的素质、定位者对学校和社会的了懈、所采用的方法和原则等等都会影响对学校的定位。大学定位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为社会输送素质优良的公民始终是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优良素质包括知识增长和德性修养。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到课程开发,
7、均应遵循这一核心价值。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和谐一致 下面以贵州省为例来阐明西部地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材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对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类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有效开展工作的中层经理人才最为急需和紧缺。随着金融、会计、中介和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金融、会计、评估等方面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会经营、懂管理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以
8、2004年为基数,到2010年,全省经济管理人才在47.5万人左右,比2004年增加14.9万人。其中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政府部门经济管理人才分别为:25万人左右、15万人左右、7.5万人左右。就供应方面来说,“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