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

ID:26732737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_第1页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_第2页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_第3页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近百年来,中国古史学的主旋律是疑古思潮,不过,发生于此期间的一次次考古发掘却伴奏出另一种音符,大批出土近代的疑古思潮可以看作宋代以来疑古传统的继续,但也有不同。或许可以这样说,宋代疑古思潮是有破有立,一方面是打破了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理之学,在基本承认汉代学者所建立的古史学的前提下,致力于直接阐释中国早期的思想世界。如果我们说那是对中国早期思想史的重写或重建,恐怕并不为过。而近代的疑古思潮则只破不立,其主流是颠覆唐宋之际有关先秦其

2、实,“释古”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它和“信古”、“疑古”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所谓“信古”和“疑古”,都是对传统古史学可靠性的判断,而从“释古”一词本身则看不出这种判断。当然,冯对这个词是作过定义的,“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我不禁要问,有哪一种史料研究不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呢?难道“信古”不是“释”古,不是“将史料融会贯通”?难道“疑古”不是“释”古,不是“将史料融会贯通”?除了上述的“信古”、“疑古”、“释古”之外,学者们还提出了“考古”、“证古”等说。“考古”是周予同、杨宽等在三十年代归结出来的“信古

3、”等三派之外的另一派,也就是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去研究古史的学派。时人已经指出,只依靠考古发掘的古史研究是非常有限的。况且“考古”这个概念和“信古”、“疑古”也不在一个层面上,它也不包含对传统古史学可靠性判断的意义。“证古”是最近由廖名春提出来的,是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理论概括。“二重证据法”无疑代表着正确的古史研究方向,但问题是“证古”是否能够概括“二重证据法”的主要思想。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是这样表述其“二重证据法”的:“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

4、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将“地下之新材料”归为甲骨文字和金文两种,并对“可以证明诸书,或补足纠正”的这两种新材料作了论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地下之新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所谓“补正”,王氏已明言,包含“补足”和“纠正”的意思。二是“证明”古书(也就是“纸上之材料”)。所谓“证明”,从积极方面说是“证实”古书,从消极方面说是“证伪”古书。在这里,王国维所强调的显然是积极的方面。然而,就字面上看,“证古”一词

5、只有第二层含义“证明”古书或古史,而没有第一层含义“补正”古书或古史。另外,“证古”这个概念也不包含对传统古史学可靠性判断的意义,与“信古”、“疑古”性质不同。  “正古”要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古史学?如何全面地概括“二重证据法”?如何正确地把握中国古史学的研究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琢磨,我斗胆提出“正古”这个概念与大家共商。所谓“正古”,就是“修正”传统古史学。“修正”传统古史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基本上是可靠的,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意味着它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这其实已包含了对传

6、统古史学可靠性判断的意义,因而可以同“信古”、“疑古”相提并论。具体地讲,应该怎样“正古”呢?我认为,大致可归结为“四正”:一曰“反正”。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明,传统古史学是大致可靠的,是古史研究之不可动摇的基石,不可轻易怀疑,这是前提。不幸的是,它已被疑古派彻底歪曲。因而,根据出土总的说来,“正古”可以看作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落实和引申。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