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ID:26720280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8

上传者:U-991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1页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2页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3页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4页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教师来到中国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论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大城市,还是较为边远的新疆、西藏等城市,到处都有学琴的孩子,到处都能听到优美的钢琴声,钢琴艺术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的时尚追求。在全世界,学钢琴的热度、发展态势,中国名列前茅。   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钢琴热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教师来到中国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论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大城市,还是较为边远的新疆、西藏等城市,到处都有学琴的孩子,到处都能听到优美的钢琴声,钢琴艺术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的时尚追求。在全世界,学钢琴的热度、发展态势,中国名列前茅。   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接受钢琴艺术.L.教育的不仅是少年儿童,很多中老年人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列。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艺术学校的教室里,中老年人学习钢琴的人数已经占到学习钢琴总人数的3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学钢琴已经成了中老年人业余学习的大热门,老年人学习钢琴的人数正逐年增多。福州市老年大学和福建老年大学钢琴班招生常常爆满,而且老年人也成为二手钢琴的主要消费对象。福州地区每年钢琴销售量为三千至五千台。2004年全球乐器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民家庭的钢琴拥有量为10万台,近5年来成都每年钢琴销售量基本保持在5000台左右,以价格在1万元左右的中低档练习琴为主,5万至6万元的高档琴销售量也在逐年增长,甚至一些世界名牌钢琴,如斯坦威、亚马哈、卡瓦依等在成都也有四五十台。在一所小学四年级一个班50名学生中,有20多人在学习各种乐器,其中学钢琴的有12名。从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城市的钢琴传播速度正在迅速地提高,传播的范围正在加大。不仅如此,远在海外的华人后代也每每在当地的大小钢琴比赛和考试中频频获得优异成绩。  从这些数据和资料显示,这门艰深复杂、技艺高难的外来文化艺术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地上。钢琴艺术作为一门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是由历史上几次在社会上形成的学钢琴的热潮贯穿而来。正是一次次的钢琴热,使来自西方沙龙里的高贵神秘的高雅音乐,走入更多普通大众的视野和生活,恰如诗中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第一次钢琴热发生在上世纪初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钢琴随同着西方宗教文化被传入中国。最初钢琴传播的范围很小,钢琴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局限在很小的圈子。他们都来源于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对西方文化艺术和宗教有一定的喜爱之情。他们由于基督教会的宗教活动接触到钢琴,跟随一些有些钢琴音乐知识的外国基督教传教者学习钢琴。虽然教授钢琴并不是传教者的初衷,但就是这些宗教活动,使钢琴在中国的民众当中悄悄地传播了开来。   钢琴传入中国的时候,恰逢西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发展到了黄金鼎盛阶段。作为西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人物钢琴诗人肖邦,他的作品里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性和摆脱了庸俗个人主义人的文精神与其特有的高贵、华丽、深沉的钢琴音乐语言,使他的音乐富有极其特殊的沙龙文化气息。这不仅吸引和弥漫了整个欧洲的贵族沙龙,也吸引了中国最早接触到西方文化艺术的知识分子。而早先以贵族的身份在中国末代皇宫出现的末代皇后婉容的那架钢琴,和她在宫中弹奏的钢琴曲,也使钢琴这个西洋的乐器在中国绝对地标上了高贵的标签,弹钢琴也成为当时最高贵的时尚之举。在随之而来的一二十年里,学习弹钢琴逐渐成为当时经济条件优越的崇尚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时尚文化风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经济条件尚佳的知识分子家庭纷纷让子女学习钢琴,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风,形成了当时的一股钢琴热。   就在这股逐渐形成的时尚风气当中,也出现了一些热爱钢琴文化艺术的佼佼者。他们热爱文化艺术,热爱钢琴音乐,不是把弹钢琴当做附庸风雅的时尚文明的举止,而是深入地学习、了解和掌握钢琴音乐文化的精髓。这些人不满足于当时国内的钢琴音乐教学水平,纷纷出国留学或者跟随因为二战的影响流亡到中国的外国钢琴家学习,真正地学习和掌握钢琴音乐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一代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对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老一辈钢琴家朱工一、周广仁、巫漪丽、傅聪等就是跟随1905年最早来到中国的俄国钢琴演奏家梅帕契学习的。还有美国钢琴家RuthStah和Grahams等人在燕京大学任教。1910年前后,史凤珠、王瑞娴、李恩科等人去美国专修钢琴,学成回国后成为当时具有很高水平的钢琴教师。这些中国最早的钢琴教师,成为钢琴音乐这门艺术在中国最直接最有力的传播者。刚开始,中国人的钢琴水平还很有限。据丁善德老先生回忆,在1920年以前,中国人还没有开独奏音乐会的,当时仅有的最高独奏水平就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1929年俄罗斯钢琴家查哈洛夫在上海定居后的教学使中国的钢琴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出了一代钢琴名师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和李翠贞。当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不少音乐家流亡或旅行到中国的上海,钢琴家的演出日益增多,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安东尼上海等地举行音乐演奏会。当时在上海、厦门等地形成了钢琴艺术爱好者的圈子和团体。就这样,掌握钢琴技艺和文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数量成倍地在增加。   这股钢琴热,使钢琴音乐文化和技艺在中国得以迅速提高。在这股热潮中,钢琴音乐的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大地上。这种教育传播的结果,缩减了传播和发展的时间和周期,迅速打下了使中国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深刻地掌握这门外来文化、迅速将之本族化、在不久的日后与文化原产民族的竞争和较量中获得优胜的基础。一批专业化的艺术人才产生了,他们成为这门艺术最直接的传播者。他们的传播特征是高、精、尖。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生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文革后那段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文化知识的持有者知识分子就成了社会中精神上优越的精英一族,具有着优越的心理姿态。而知识分子当中的艺术工作者更是稀有的人群。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艺术成为最吸引人们的精神活动,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其富有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功能在这里显现了最大的价值,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员因此变成社会上的优越一族。由于当时我国的物质文明普遍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西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我国物质匮乏的对比,使人民大众又一次普遍对物质丰富发达、精神自由的西方文化、生活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在相当一部分城市老百姓当中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思想意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受到冷落,而外来的西洋文化艺术却被普遍地尊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本民族音乐文化遭到冷遇,而西洋音乐艺术在中国城市民众当中相当受欢迎。学习西方文.L.化、艺术,掌握西洋文化艺术的技艺,被看成一条通往西方生活的梦想之路。  在这样认识之下,再加上西洋音乐中钢琴音乐具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和异国文化的神秘气息,使得被尊为西洋乐器之王的钢琴成为了西方高雅文化和生活的精华的代表。钢琴音乐在人们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越地位。在很多老百姓看来,钢琴音乐更是西方高雅、高贵文化的高度浓缩品,是西方上层文化艺术的象征。学习钢琴音乐,掌握钢琴音乐的技艺,在很多有先见之明的中国的城市老百姓看来,这就是一条通往精神、物质领先的捷径的首选;这条捷径的成功,就是摆脱物质和精神穷困、获得生活和精神优越的脱胎换骨之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有一些家庭开始请老师到家里给孩子教授钢琴,目的是为了走上从事专业艺术的道路。在当时,凤毛麟角的学琴者往往因当时艺术人才的稀缺而顺利地考取专业的艺术院校走上艺术专业的道路。无疑,在很多人眼里,学钢琴成了一条前途似锦的康庄大道。这条康庄大道的诱惑力是何其大,有先见之明的家长多了起来,学习钢琴的人数开始逐渐地增加起来。渐渐地,能接触到钢琴的家庭不再是凤毛麟角,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到了90年代,学习钢琴的人数开始猛增。当时一大批返城知青做了父母,被耽搁了的这代城市人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落入生活的困境和社会的底层,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女用知识来脱胎换骨,成为城市当中的物质、精神优越的一族,而学钢琴在这些人的眼里成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条捷径。于是,有一大批年轻的父母开始节衣缩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而当时学习钢琴的目标很明确:考上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从事钢琴专业工作,实现脱胎换骨的理想。城市里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不少的业余钢琴学校、钢琴城、钢琴艺术中心等,这些利用卖钢琴、教授钢琴来获利的商业组织和单位应运而生。一时间,艺术院校的钢琴老师和学生变得忙碌起来。  但是,艺术院校是有限的,艺术院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只有少数佼佼者能走上这样的专业道路,大批学琴者的初衷都未能成为现实。如果说高考是一条通往锦绣前程的独木桥,那么学习艺术尤其是钢琴,是成为城市贵族的更细更小的独木桥。虽然其中不乏把学习钢琴作为增加艺术修养的相当一部分学琴者,但是更多人因为通往钢琴艺术专业道路的钢琴梦想的破灭而消极放弃。   就在钢琴热似乎有些消退的时候,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业余钢琴考级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新的教育制度的产生,那就是艺术特长生的升学加分。艺术特长生也可以像以往的体育特长生一样在升学时获得一定的加分,所加的分数和业余考级的级别挂钩。艺术特长生升学加分制度的实行极大地刺激了那些梦想即将或已经破灭的学生和家长们。学钢琴的热潮又一次空前高涨起来。此时的钢琴考级被烙上了升学的印记。短短的几年后,由于钢琴特长生人数增长过快过多,钢琴考级的人数已超过了其他各类乐器人数的总和,从1996年起,钢琴特长从艺术加分特长生的队伍中被取消了。  但是,这一次,学钢琴的热潮并没有因此而消退,相反,从1996年至今,钢琴考级人数的增长步伐迈得更快了,钢琴热的温度更高了。就在钢琴热持续升温的同时,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一个工薪家庭几个月的收入就能够买一台钢琴。由于钢琴教师的数量不断扩大,学习钢琴的费用也相对日渐低廉,越来越多的钢琴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这时候,学习钢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今后的饭碗。为了增加文化修养而学习的钢琴音乐爱好者数量急剧上升,西方的乐器王子钢琴走进了千百万个普通中国家庭。一个以千百万少年儿童为主体的业余钢琴学习群体迅速崛起。短短2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钢琴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2010年也是钢琴考级制度开始的第21个年头。20年来至今,全国参加钢琴考级的总人数已达25万多人次。在钢琴考级推出的第二年,报考人数就飙升到2000多人,此后每年都在增长,仅上海音乐学院一个考级单位的考级人数每年就以1万人递增,全国参加考级的人数高达100多万。上海的业余钢琴考级始于1988年,当时,只有300多人报名。但是从第二年开始,参加人数便每年以1000人左右的数字递升。到了1995年,达到7700多人。而1996年的报名人数一下子突破万人大关。这以后,考级人数增长的步伐迈得更大了,每年稳定递增约2000人。到了2001年,考级人数已达21700余人。2004、2005.L.两年,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在国际、国内钢琴和乐器比赛中共有118人次获奖,钢琴考级的人数增长最快,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面对采访时,著名女钢琴家、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鲍蕙荞说,自1980年以来,持续升温、长盛不衰的钢琴热,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增强,还反映出中国百姓对提高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80年代的学琴者多数将此作为自己的专业来学,而现在多数儿童都把钢琴作为一种爱好,同时,家长们的心态也越来越冷静和客观了。几年前,家长让孩子学钢琴有很强的虚荣心理,钢琴成为家中的摆设,他们也将孩子通过考级作为一种荣耀或安慰。而近几年,不少家长的思想趋于理性。而现在,多数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钢琴的学习,掌握一门乐器技能,并通过孩子在众人面前的钢琴表演,来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学习钢琴音乐的真正意义得以重视。  不难发现,这一浪高过一浪的钢琴热,贯穿、推动了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次次的钢琴热,就是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