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

ID:26647506

大小:926.8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28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_第1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_第2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_第3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_第4页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刺灸方法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刺灸法的一般知识和内容掌握行针与得气和常用的行针手法了解针刺补泻手法掌握灸法的内容和适应症,了解灸法的禁忌症针法毫针的构造、规格及修藏针具针刺练习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消毒辨证、诊断、解释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 出自《黄帝内经》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复原。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针法毫针刺法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针与得气常用的行针手法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毫针刺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进针方法毫针刺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平刺毫针刺法行针-运针,

2、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产生针刺感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毫针刺法得气-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一种沉紧感,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毫针刺法提插法基本手法捻转法弹法辅助手法刮法震颤法行针手法毫针刺法针刺补泻“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毫针刺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对古人留下的补泻

3、手法,不应轻易抛弃,对于精华部分要继续发扬。辨证是基础,选穴是保证,手法是关键。毫针刺法补法泻法捻转补泻角度小、用力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慢、时间短频率快、时间长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频率慢、幅度小频率快、幅度大毫针刺法补法泻法疾徐补泻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刺入、多捻转疾速出针徐徐出针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循行的方向刺入毫针刺法补法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病人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呼气时出针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出针时摇大针孔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毫针刺法留针与出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晕针滞针弯针血肿断针异

4、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针刺后遗感刺伤内脏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灸法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叶气味芳香,易然,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针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宋代村医在村头为病人针灸时的一个场景。灸法常用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灸法艾炷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间接灸直接灸灸法的适应症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疾

5、病一切虚寒病证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疗。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的禁忌体位正确点穴施灸的先后顺序施灸标准灸疮处理及注意事项灸法注意事项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