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50605
大小:293.6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6
《幼儿园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园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南山区沙河实验幼儿园一、从教师方面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熟悉教材和教案;②把握教学重难点;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二、从幼儿方面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三、从课堂设计方面一节好课,常常
2、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5
3、、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
4、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另: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活动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称之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就目前,我们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活动课、可能还要做好一下几点: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少想一点“
5、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儿是活生生的认,你想的再周全,现场还是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
6、这才是正常的现象。一节课上的顺顺当当没有问题,有时倒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成长。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
7、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1、范例的控制。2、语言的控制。3、其他控制: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