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35222
大小:63.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6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solaniKil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现将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做一分析,以便更好的开展马铃
2、薯黑痣病的防治研究工作。1 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研究1.1症状研究据目前的文献来看,Rhizoctoniasolani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往往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这样就出现了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地下茎上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薯苗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的植株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
3、绿。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是正常的。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也就是真菌休眠体,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1.2病原菌生
4、物学特征研究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tihn),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李乾坤等【4】报道,立枯丝核菌初生菌丝无色,粗细较均匀,直径为4.98-8.71μm。分隔距离较长,主枝分隔距离为92.13-236.55μ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色或深褐色,大小0.5-5mm,多数为0.5~2mm,菌丝生长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C。丝核菌是担子菌无性态的一个
5、属,运用菌丝融合技术将立枯丝核菌分成不同的群系/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简称AG)。迄今为止,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己增至12个,而融合亚群至少已有18个,在马铃薯上引起马铃薯茎基腐的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为AG-3和AG-4。彭学文等【2】报道,在墨西哥,AG-3和AG-4各占73.5%、26.5%。Lootsma和Scholte研究表明,R.solani(AG-3)的寄主范围很小,马铃薯是适宜寄主。张天晓[7】研究表明,丝核菌的融合群与生态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丝核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寄主十分广泛的病原菌,丝核菌能寄生66科230种植物,可侵染马铃薯
6、、胡麻、蚕豆、豌豆、菜豆、大豆、高粱、小麦、甜菜、西瓜、番茄、茄子等作物【8],张天晓研究表明,丝核菌还可侵染水稻、玉米、莎草、李氏禾、荩草、鸭舌草、陆地棉、辣椒、藤豆。1.3传播途径及流行条件研究马铃薯黑痣病以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里越冬,或菌丝体在土壤里的植株残体上越冬[4】,R.solani的存活结构主要在植株残体上,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第二年春季,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合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幼芽、幼苗,特别是有伤口时侵入更多更快。在生长季节又可侵入根、地下茎、匍匐茎、块茎。新块茎上形成的菌核,或在土壤里又越冬的菌核,下一年根据环境条件,又可发生侵染。带
7、病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高湿度和低的地温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混杂品种发病重,新品种和种性纯度高的发病轻,山区发病重,平川水地发病轻。马铃薯黑痣病的流行首先是菌源条件,谭宗九和郝淑芝研究发现,很少轮作或不轮作的土地,丝核菌的存活数量会加大;使用被丝核菌污染的种薯,等于给所种的马铃薯接种上了丝核菌;第二是环境条件,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土温低、湿度大,种薯幼芽生长慢,在土中埋的时间长,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机会。最适宜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是18℃,而病害的发展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少。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特别是排水
8、不良,新薯块上的菌核(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