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29701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试析论等效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论等效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论文关键词:等效论 文化信息 流失 论文摘要:自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翻译界对其的评价各异。本文对“等效论”的历史发展进行简单的疏理,从跨文化交际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等效论”在实践操作中的语用可能性,指出等效翻译会导致大量的文化和语言信息的流失。 一、等效翻译理论的提出18世纪末,美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F·肠tier)在他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里曾对翻译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好的翻译中,原着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人另一种语言,从而使这另一种语言所属
2、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着语言的人相等。由于他的理论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译介到我国,所以,人们虽然对他的“三原则”比较熟悉,但对于未被他列人“三原则”之中的等效观并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1862年,麦休·阿诺德(Matheicequivalence)”(mss),使“等效论”进一步地明确化。到了90年代,奈达对于“动态理论”又有了新的阐述:“在这种翻译(动态翻译)中,不必担心接受者语言信息是否与原语语言一致,它们之间是动态关系,即接受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语接受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保持一致”。在奈达的“等效论”看来,译作对译语
3、读者产生的效果必须与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而这个相同或相似的效果最终是以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作为检验的主要标准。这样,翻译活动就从传统单纯的线性语言转换活动转变成具有交际功能和负载了等效信息的语言编码、传递、解码和接受的复杂过程。因此,翻译须随时顾及读者可能有的反应,翻译活动的服务中心应该从过去的作者转移到译作的读者。这里,奈达已经将翻译形态的“动态对等”(D一ETheory:1964)发展成为“功能对等”(F一ETheo-ry:1993),从而将“等效论”进一步完整化和系统化。而翻译界至今对他的“等效翻译理论”评价各异、褒贬不一。二、等效翻译在跨文化
4、交际传递中的信息流失在翻译等效论看来,翻译其实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出来,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因此,翻译既然是以不同的语言或形式再现原文所承载的文化或语言信息,这个信息应该可以是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关于某种文体的。译文要做到与原文功能等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原文的语境和文化指涉,甚至它最终的语用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等效论”视域下的翻译就必须充当语用交际的工具,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际和语用的过程。按照Nida的“翻译即是交际”、“翻译即译意”的理论原则,翻译活动中的译者既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又身临其境地
5、充当着交际者。这样,译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语的产生语境就成为他首先要考察的重要因素。这时候他的翻译其实就成为了一种语用翻译,不仅要注重对原文意义的等效传达,还要注意挖掘原文某些话语在特定语境下的隐含意义。但是,当一个译者将上文所提及的原语文化内涵、会话情景和隐含意义等因素一起考虑进翻译活动中时,在更多的时候,他无法全部做到。根据会话原则,在交际中对会话含义的推导是会话顺利进行的基础。但这个推导过程是很复杂的,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话语往往承载了太多的语言信息或文化信息。那么,当他力图进人这种跨文化交际的会话情景中时,他既要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又要不露痕迹地揭示作
6、者的隐含意义,而且这一切是建立在他将原语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之上,大量的语用翻译实践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真正的翻译活动中,无论是功能等效,还是语言等效,都很难成功。正如金堤先生在《等效翻译探索》中所指出的:“对等从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恒在的,文化因素本身是无法等效转换的。例如,客观地说,属于某种同一文明的语系内部,即存在着诸多的异质因素,如英国人与美国人在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东西方人在思维习惯、美感和文化纬度上更是存在着很多迥异的地方。中国人表达的情感或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欧洲人也就大相径庭。相对来说,中国人“
7、喜具体,长归纳”,而西方人“喜抽象,长推理”。文化与语言是互为一体的。正如JuriLotman和Uspenskij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两种语言上,从形式上来说,英语重逻辑、重组织,句子结构长,句子间的关联词丰富显明,且层次之间过渡清晰、有条理,句子呈“树型结构”;而汉语则注重整体结构,首尾呼应,并一般以动词为中心,构成层递式叠加,句式则呈“线型结构”。那么在翻译活动中,由于等效论鼓励的是译者译“意”,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在二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形式总是成为首先被抛弃
8、的对象。而事实上,有时候话语的文化特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