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ID:2606369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_第1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_第2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_第3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_第4页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摘要: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  2 汉赋的价值。对汉赋持反对意见者不少。他们用不同的标准衡量汉赋,如儒家诗论中传统的讽喻标准,真实性标准等等,这些标准前代都用过。在批

2、评的同时,也有肯定。如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说:“汉之盛时,有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扬雄能文,其文辞以传。”杨时《送吴子正序》说:“若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相如之徒,继武而出,雄文大笔,驰骋古今,沛然如决江、汉,浩无津崖。”  3 汉赋作家、作品。对人格、作品予以批评否定的很多,尤其是司马相如和扬雄。但也有推崇的,如《朱子语类》卷139云:“林艾轩云: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子,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楚辞后语》评班婕好《自悼赋》:“至其情虽出于幽怨,而能引分以自安,援古以自慰,和平中正,终不过于惨伤。又其德

3、性之美,学问之力,有过人者,则论者有不及也。呜呼贤哉!《柏舟》、《绿衣》,见录于经,其词义之美,殆不过此云。”许觊《彦周诗话》云:“(王)丰父尝与仆言:班孟坚《两都赋》,华壮第一,然只是文词。若叔皮《北征赋》云:‘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而筑怨’。此语不可及。仆尝三复玩味之,知前辈观书,自有见处。”  4 汉赋创作手法。对于汉赋中的模拟倾向,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并未完全否定,认为文学创作都有一定的模仿阶段:“扬雄作《太玄》以准《易》,作《法言》以准《论语》,作《州箴》以准《虞箴》;班孟坚作《二京赋》拟《子虚》、《上林》;左太冲作《三都》拟《二

4、京》;……枚乘作《七发》,而曹子建述《七启》,……虽华藻随时,而体律相仿。”洪迈《容斋随笔》卷7则对模拟提出批评: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以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以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间》,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  《容斋

5、五笔》卷7也指出:  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目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鸟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二京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  这是对汉赋模拟风气的批评。汉赋作家不仅模拟前代的屈原等人,也模拟当代的枚乘、东方朔。模拟的思想根源在于经学的思维模式,往往以前人的作品为榜样,缺乏自己的创新。对于汉赋夸张、想象的手法,前人也多有批评。左

6、思在《三都赋序》立足于“征实”,批评汉赋作品中不少记载失实之处:“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桔夏熟;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非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唐宋时期,人们的认识有了变化,如王观国《玉海》卷7指出:“上林、甘泉、西都、东都,皆王者居处游燕之地,四海九州珍异之物无不毕聚,是宜赋者之所夸美。而太冲独责以‘假称珍怪,虚而无验’,则误矣。”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实际上,汉赋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

7、,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文学自觉的体现,今人龚克昌先生曾指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的根据是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也就是近代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根据鲁迅先生这个标准,或用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的标准,我都认为,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至少可以再提前350年,即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  这是对汉赋艺术的高度评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的文人,大多数从实践上学习汉赋,创作辞赋,具有崇

8、尚经典的意识,但同时又从理论上存在着“去经典化”的倾向,他们没有专门的理论体系,甚至没有《文心雕龙·诠赋》那样的理论文章,而大量零散的、感性的批评,造成了汉赋在此时期研究的表面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