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5525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摘要:止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口身的发展规律一样,汉赋的发展也有着口己的规律,即由文人化向学者化转化,我们称之为汉赋的学者化倾向。从宏观上看。影响汉赋出现学者化倾向的主要因素是时代的变迁,即由西汉的煌煌盛世转变为国力凋敝的东汉。另外述有主客体方面的原因,客观方而是统治者的态度转变和士阶层的分化;主观方面则是时代带来的创作主休心境的转交,由繁荣时期的外向型心境转为凋敞时期的内向型心境。而这样的转变反映在作品中便产生了文士之赋与学者之赋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耍体现在主题与题材的转交及其创作目的与艺术手法的转变上。汉赋的学者化倾向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赋
2、学者化倾向得失的分析,找到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关键词:汉赋;转型;作者学者化我国传统文学体裁无外乎诗、词、曲、赋四大类。王国维在《宋兀戏曲考•序》屮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Z曲,皆所谓一代Z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自诞生以來,一直受到或褒或贬的评价。两汉文艺观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诗教说”,这就使得大多数文人评价文学作品时,以作品的政治教化意义为重,对于汉赋的评价也不例外。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司马相如赋的评价为「湘如赋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Z节俭,此与诗Z风谏何异厂“《了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
3、归为无为"。可以看出,司马迁承认汉赋具有美刺的功用,但也指出其“虚词滥说^靡丽多夸'‘的弊处,并隐约含有批评Z意。与司马迁观点相类的是班固,他在《两都赋》屮说:“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徳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Zttt,论而录Z,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Z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些都是从汉赋的讽谏功用岀发的。两汉众多的赋作家中,其中有一个人值得特别关注,他就是扬雄。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早年十分崇拜司马相如,并模仿其文风,全力进行汉赋创作,成为当时著名的赋作家。但是,在晚年时期他的文学观岀现了重大转变,一反常态地在《法言•吾子》中愤然斥责汉赋为“童子
4、雕虫篆刻1发誓“壮夫不为这种前后期思想强烈的对比着实使人费解,但深究其内在原因,仍与他自身倾向性的转变密不可分。这种转变并不仅仅存在丁•某个人,而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并带來了汉赋发展史的转折。我们首先来讨论汉赋岀现学者化转型的时代因索。笔者认为,汉赋学者化的倾向产生于两汉Z交,原因有二:首先,从历史原因來讲,西汉初年以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是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还在所谓“文景之治叩勺升平时期,就隐伏着深刻的阶级矛盾。武帝前期,东郡(治今河南濮阳)一带多有农民暴动发生。以后流民愈来愈多,农民起义不时爆发。“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小、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大群至数千人J至
5、西汉末年元帝、成帝年间,西汉社会更是险象环生,农民起义暴动频发,后乂有王莽新政,西汉灭亡。继而绿林、赤眉起义反抗王莽政权,农民战争爆发,终至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动荡代替了繁荣,颓废取代了昂扬,虽然东汉也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但是与西汉初期相比,已截然两个世界。另外,从社会思想因索考虑,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经学研究的加强。《汉书•韦贤传》引民间谚语说:“遗了黄金满篆,不如一经覽经学在汉武帝Z后,经丿力代皇帝推崇,在四汉末年就初具规模,东汉统治者看到四汉时期崇尚的儒家思想不但合理而口非常实用,不但取之借鉴而且愈尊愈崇。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东汉王朝虽是新兴,但实力不能与西汉相
6、提并论,统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文化成为加强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于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文人们投其所好,经学研究蔚然成风,并且渗透在各个领域。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的文学形式,在此阶段必然罩上浓重的经学气息。其次,再来看汉赋出现学者化转型后在主题和题材上的转变。比较汉赋早期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西汉末年扬雄的代表作《太玄赋》可以看到,单从形式上看,《上林赋》字数大概多出《太玄赋》六倍,其行文浩浩荡荡、汪洋恣肆,一泻千里。从内容上看,作者极写上林苑的广阔、天子山猎声势的浩大,离宫别馆声色的淫乐,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庞大消国统治中心前所未有的富庶繁荣,气势充溢,信心T
7、•足。全文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使作品具冇超乎寻常的恢宏巨丽之美。虽然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自己构想出的盛世蓝图及对田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以达到讽谏的目的,但其文中大量的对于上林美景、III猎盛况的夸张描写加强了其弘扬大汉国威,宣扬盛世气彖的力度,与之相较,讽谏的力量就非常弱了。这一特点在这一时期的赋作品中非常常见,例如枚乘的《七发》《粱王菟园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美人赋》等。转而观之扬雄的《太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