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08610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4
《大学生自立意识取向的高校生涯辅导理念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自立意识取向的高校生涯辅导理念探讨论文摘要:生涯辅导规划是个体主动完成自己人生规划的过程。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涯辅导的内容方式仍然以借鉴国外研究为主,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学校以“教”为主的辅导,缺乏主人翁的意识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摘要:生涯辅导规划是个体主动完成自己人生规划的过程。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涯辅导的内容方式仍然以借鉴国外研究为主,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学校以“教”为主的辅导,缺乏主人翁的意识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生涯辅导现状的分析,认为以大学生自立意识为培养内容,方可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大学生强大的内部心理动力系统,并在此观点之上对高校生涯辅导提出了相应的教
2、育建议。关键词:高校生涯辅导自立意识心理动力论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生涯辅导的着眼点应该强调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和“个体性”。大学四年是青少年“第二次断乳”完成的关键时期,要想在此期间真正从心理上脱离原生家庭,独自承担人生的责任,首当其冲的是转化原有的依赖思想,建立自立意识。因此本文认为,高校生涯辅导与其让学生被动的接纳各种辅导方式,还不如以激发学生心理动力为要义,以培养大学生自立意识为取向,实现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目标。一、当前高
3、校生涯辅导的现状我国现有的生涯辅导的内容和方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课堂式“被动”生涯辅导。近年来,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高校建立起自己的发展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还停留在开设生涯辅导课堂以及课后学生自己找老师咨询辅导等形式,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的特点激发责任意识、锻炼和提高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未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08年起开设了《大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但学期末的课程效果调查中,不少同学表示,上课时激情十足,但课程一结束又开始茫然。2、生涯辅导中的“职业匹配观念”难以本土化。“职业
4、匹配观念”源于西方的职业匹配理论,强调个体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性。我国部分高校的生涯辅导部门在学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试,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让学生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发展性。不少学生一味相信测试结果,当测试结果和实际所学的专业或自身兴趣不符时,容易产生失望或放弃的心理。3、急功近利型就业指导。有些高校只给毕业班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设相关关职业教育或就业指导的课程,授课时间明显滞后,缺乏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种急功近利型的指导方式集中实现在将要毕业的高校学生身上,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已有的高校生
5、涯辅导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生涯辅导仍以“教”为主,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主人翁的角色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高校生涯辅导应明确学生在其生涯发展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心理动力,培养其自立意识。二、心理动力论及自立意识1.心理动力论的内涵人行为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心理学理论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凯利将不同的动机理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推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内驱力的作用;另一类是拉的理论,强调了外界力量的作用。本文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不管来自外部还是内部,最终要化为内部力量,行为才能够持久。阿尔波特的“动机机能自主”理论就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说一个人寻求某种目标是由于奖励、强化或由于潜意识
6、的力量、童年经验的指引非常可笑的。如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最初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诱于奖励,但一段时间后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于知识的海洋中,此时他的动机完全受兴趣、目标、价值观的指引。他指出,由机能自主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2、自立意识的内涵将自立或自立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当推黄希庭。黄希庭(2001)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研究认为自立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人们遇到一些挫折时才会想起的(黄希庭,李媛,2001);人们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自立意识慢慢巩固
7、与发展(林方,1987)。三、培养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方法之探索由于自立意识的形成与挫折体验高相关。因此,高校生涯辅导教育应该考虑设置让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和职场的挫折场景,采取多种方式,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1、专业课程“挫折”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应让学生明白其自身专业素养和市场要求的专业素养的差距,创设问题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感并将挫折感化为动力,实现专业教育职业化的目标。皮亚杰认为,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解释遇到的新问题时,就要适当调整已有认知,发展出新的认知结构去适应新问题。而打破原有认知的问题就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