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8729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及护理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及护理探讨论文【摘要】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ofliver,.freel)及邻近肝门或邻近大血管等特殊位置的CHL成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根据我院自收治的CHL患者采用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乳剂(PLE)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59例CHL患者,配合专科系统的护理,加强对患者心理干预,消除其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freel者51例,肿瘤直径在1015cm者7例,1例患者肿瘤直径达18.5cm;术中DSA造影有53例由肝动脉供血,6例为肠
2、系膜上动脉供血;所有病例均由超声、CT平扫加增强、MRI、DSA造影确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其中48例患者肝功能正常,11例患者轻度异常,所有患者AFP均为阴性。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经右侧股动脉插管,用5F的RH导管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肝右叶、肝左叶、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了解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供血血管及有无动静脉瘘,然后超选择性将导管头端尽量送入瘤体的供血血管,再次造影明确有无侧枝循环,然后向内注入碘化油与平阳霉素混合后制成的碘油乳剂(PLE),根据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控制栓塞剂注入速度,以
3、免返流误栓,DSA监视下缓慢注入,再次造影观察血管瘤的供血血管大部分被栓塞即可,拔管后局部加压包扎。2结果2.1造影征象及疗效观察:术前行DSA造影,几乎所有CHL患者均呈“早出晚归,树上挂果”等典型征象,另外发肝动脉门静脉少量分流3例,术中随着注入栓塞剂,病灶异常血管显影消失,碘油乳剂完全填充,肝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良好。术后采用B超及CT随访436个月,瘤体均明显缩小,38例瘤体缩小大于50%,8例瘤体近乎消失,5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例无明显变化。2.2护理:介入治疗前护理(1)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方
4、法及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治疗。(2)了解病人有无介入治疗禁忌症。(3)做碘剂试敏。(4)做好穿刺区局部皮肤备皮工作。(5)术前4h禁食水,术前30分钟应用镇静剂。介入治疗中的护理(1)介绍导管室的环境,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告诫患者避免咳嗽及大幅度运动,减少出血的危险。(2)暴露术野配合皮肤消毒,协助铺巾,准备局麻药、造影剂及其它治疗药物,配制肝素生理盐水。(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早发现造影剂副反应,作好记录。(4)制备明胶海绵颗粒及碘油乳剂。注药时协助记时,避免速度过快影响疗效
5、。介入治疗后护理(1)介入术后一级护理。(2)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6小时。并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出血及血肿情况。(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有无造影剂迟缓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做相应治疗及护理。(4)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其不良情绪。(5)12小时解除加压绷带,无菌敷料覆盖,察看穿刺口有无红肿、出血等,定期消毒、更换敷料。(6)12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出院指导有规律活动,避免短期内过度劳累及负重,同时告戒患者戒烟、戒酒;定期复查。3讨论3.1CHL介入治疗原理:CHL由于其结构为海绵状血管窦组成,
6、无正常胆管、血管及肝组织,无动静脉瘘特点,使肝血管造影中造影剂进入瘤体较快而弥散慢,排除时间长,血管显影早而消退慢,出现“早出晚归,树上挂果”等较为典型征象。瘤内注入平阳霉素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使其发生变性、坏死、脱落,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血管退化。由于药物局部高浓度高渗状态,导致血[1]管内皮无菌性炎症,继发内膜增厚,管腔缩小;碘油作为一种油质颗粒,兼有导向和填塞瘤体内血窦的作用,碘元素原子序数较大,不透过X线,便于监视释放及判断栓塞效果。明胶海绵用于合并有动静脉瘘的瘤体的窦腔较大及周围血管栓塞,取材
7、方便,无不良副作用,使瘤体内血窦压力降低,有利于液态碘油乳剂的滞留,阻止病变血供,加强栓塞效果的作用;超液化碘油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混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其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达到长期渐进性闭塞血管效果,栓塞术后综合征反应轻微[2]。3.2介入治疗的适应症①CHL的直径大于5cm,有继续生长的趋势;②肿瘤位于肝门附近或靠近大血管,手术切除有较大风险者;③年老体弱或患者一般状态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④患者及家属拒绝外科手术者。[3]3.3CHL介入治疗专业护理的优点:CHL介入治疗前后给患者予专科的护理,特别是
8、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干预,有利于患者消除对介入手术的恐惧心理,消除不良情绪,更好的配合好医生完成手术,因此,有一个专业的护理队伍作保证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保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