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03010
大小:59.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共简庄周说剑篇-夜读《柳如是别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共简庄周说剑篇——夜读《柳如是别传》马现宸历来史家皆以杂篇,尤以《说剑》为托名之作。 “如果说《让王》、《盗跖》已不类庄子之文,那么《说剑》就更非庄子之文了。篇文中确有“庄子”其名,但《说剑》里的庄子已不是倡导无为无已、逍遥顺应、齐物齐论中的庄子,完全是一个说客,即战国时代的策士形象,而内容也完全离开了《庄子》的主旨。因此,本篇历来认为是一伪作,也不是庄子学派的作品,应该看作是假托庄子之名的策士之文。” 不过我倒觉得说剑不似伪作,应该是像论语一样的事后补记,因为说剑篇的庄子可爱极了,所为所说
2、也大有其风范:驳太子时有诡辩之风,应帝王时有纪渻之范。文中庄子说了一堆,最终还是要推出一个“天子之剑天下服”的结论来,而浩浩荡荡的类比托指,这作剑尖,那作剑柄,也是庄子一贯之风,大概想表达的是“天子以天下为剑”,这完全契合庄子无为无己的思想和口水中找观点的特色。 早在初中的时候,见到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喜其引用多,文言顺,遂奉为作文必杀句。而在页脚的注释里一窥清华四教授之名,就此留下了陈寅恪是个NB人物的印象。当时应该是找过他的著述的,只是没有留下印象,大概是太艰深,我连草草一翻也翻不下去吧。
3、 初读陈寅恪是在高二,同桌抱着一本安意如讲秦淮八艳的书啃得开心,课间借来一翻,便是柳如是,只觉得名字美极了。中国诗里,大体有个“今何在”和“应如是”的定律,大情怀便是“今何在”,小情怀难逃“应如是”,纵然已成定律,我依旧每每见之惊为天人,不能自拔。应该说是一件不致无聊的癖好,颇有雅癖之嫌。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把安意如扫进垃圾桶和四娘作陪,只因她的秦淮八艳,便是我读陈寅恪的缘起。一本《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80版,费了许多周章才搞到。不敢做批,又不敢学古人独观其大略,便查了许多资料,孳孳做了许多笔
4、记,也不枉这淘书许多周章。后来到了高三,原书连同三大本笔记一起送了人,不久被她弄丢,情殊恨恨恨恨恨恨恨恨恨恨。 以上可以算是废话。 昨晚再读“缘起”一章,不知是不是犯了“桃李门墙”的顽疾,先生深赏钱谦益“埋没英雄芳草地,磨耗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我也非常喜欢这一首。当时便感兴趣,这帮亡国遗老,他们共简庄周说剑篇的时候,简的是什么剑。 原文有寅恪案:牧斋初学集叁陸“谢象三五十寿序”云:“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与
5、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等语,可以参证。同书玖拾天启元年浙江向试程录中序文及策文第伍问,皆论东事及兵法。按之年月节候,又与诗意合。牧斋所谓“庄周说剑篇”者,当是指此录而言也。 如此看来,简的乃是“庶人之剑”,也就是庄子认为最无用最没杀伤力,羞得赵王绕树三札,剑客群起自杀的这一种。 有意思,当真有意思。我无可遏制地恶趣味YY这帮老少爷们,用他们满腹的经纶来编织一本“万字平戎策”,然后按照惯例“换做东家种树书”;在一个下雪的晚上,一群趣味相投,学识相近的鸿儒,喝一点酒,借一
6、点月光,扼腕奋臂,争得唾沫星子乱翻,却是在谈论怎么大起刀兵,反清复明。有意义么? 从世人最不能理解的角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后我想起了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在许多人看来,陈寅恪与钱谦益在做同样没有意义的事。柳如是何许人也?“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已。何劳渊岳如陈寅恪“以衰废余年,钩索沉隐,延历岁时”来为她做传? 先生是这么来解释的: 其一,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
7、,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二,刺刺不休,潬潬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繁琐冗长,见笑君子。失明膑足,尚未聋哑。得成此书,乃天所假。卧榻沉思,然脂瞑写。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以上解释当然是最权威同时是最得人心的。可我觉得不止这些。我以为先生更有垂范后人,如何做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意。 在中国,做学问的前提是要问一问有没有意义,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以失明膑足之躯,耗时十年,耗费无数心血,病榻之上犹在感叹:“盖棺有期,出版尚早”。苦
8、吟至此,当真有意义么? 可惜在中国,作纯粹的学问从来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能够用于治国安邦或者教化人心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有意义。中国读书人为什么喜欢做官,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将“无意义”转化为“有意义”。即使学富五车,若不卖与帝王家,也叫做是“空老渔樵”。 而这便是先生要做的,身负旷世奇却怀有绝世孤衷。不入台,不出惠,独立于两党之外,渴望“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然而其孤傲的性格得罪了太多显贵文人,比如康生,比如郭沫若。前者轻飘飘一句话便可以让陈寅恪的书出版无望,而后者更是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