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论文.freelP)含量亦低于正常人。cAMP含量低,而环核苷酸的含量和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比值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AMP/cGMP的水平调节着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的激活和脱颗粒反应,当腺苷酸环化酶受抑制、cAMP含量减少、cAMP/cGMP比值降低时,化学介质的释放就增强和加速,从而影响鼻黏膜的反应程度。赵氏11研究表明,肺气虚则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OKT3、OKT4、OKT8、OKT4/OKT8)均比正常组低,表明肺气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控。cAM
2、P和cGMP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两者的协调平衡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和自稳。变应性鼻炎患者病变组织存在cAMP降低,cGMP升高,致cAMP/cGMP降低,使靶细胞肥大细胞(MC)和嗜碱性粒细胞(BC)易于脱颗粒而触发变应性鼻炎。宋氏12研究发现,肺气虚患者局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以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主导,与变应性鼻炎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相符合。邱氏等13所进行的变应性鼻炎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中,256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124例属于肺气虚弱型,结果表明:肺气虚弱型临床发病较多,且以季节性发病为多见,鼻痒、打喷嚏及鼻塞的症状较明显,且
3、鼻黏膜颜色以苍白及淡红色为主。2脾气虚弱型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若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寒湿久凝鼻窍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甚或嗅觉减退,鼻内黏膜肿胀明显、色苍白,或鼻甲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息肉;伴有头重头昏,神疲气短,面色萎黄或白,四肢困倦,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濡缓。鹿氏14对1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中医分型与变态反应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肺脾虚型患者血清IgE水平最高,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增多的比例也较多,进一步表明脾虚更易诱发变应性鼻炎。严氏等15对变
4、应性鼻炎虚寒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测定,发现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中NO水平和NOS活力明显高于郁热证组,都较正常组有明显升高。邱氏等16利用泻下法造成豚鼠“脾虚”模型,应用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运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进行反证。实验动物被动皮肤免疫反应(PCA)试验,鼻分泌物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和MC计数等观察表明,脾虚状态下豚鼠对致敏原的应答反应较对照组强烈,即在同样的致敏作用下,脾虚的动物更易遭受攻击,以致出现更严重的变态反应而发病。从动物实验的角度证明了脾虚与变应性鼻炎发病
5、的相关性,为临床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实验依据。在邱氏等17的另一项有关研究中,补中益气汤对于实验性脾虚型变应性鼻炎具有抑制鼻黏膜EOS及MC浸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鼻部症状的机理之一。在其对于变应性鼻炎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脾气虚弱型在临床上也较多见,在256例患者中有72例属于此型,且患者年龄较小,鼻黏膜水肿程度较重,这与鼻塞的症状相对应18。3肾阳不足型肾主命门之火。肾阳不足则肺无以温养,风寒之邪乘虚内侵发为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内黏膜肿胀、色苍白,双下鼻甲肿胀,分泌物清稀如水,伴
6、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神疲、小便清长、夜尿多或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与免疫遗传密切相关,而“素体阴虚”或“素体阳虚”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与现代医学认为变应性疾病与免疫遗传基因相关符合。研究表明,肾与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相关,且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皮质轴的功能。吴氏19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单核细胞ANAE(α-醋酸萘脂酶)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且肾阳虚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以Ts下降为主,均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控。邱氏等20为探讨肾阳虚与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关系,采用糖
7、皮质激素和卵清蛋白在豚鼠身上建立起了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的复合模型。通过观察动物的症状,鼻腔分泌物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计数,PCA实验,血浆cAMP、cGMP和cAMP/cGMP检测及温肾药的拮抗作用,从而对模型进行评价。试验结果初步显示:①从PCA试验的阳性结果、鼻部症状及M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肾阳虚模型组对致敏原的应答反应较其他组强烈。②肾阳虚型豚鼠的症状特点以鼻流清涕较为突出,而温补肾阳对这一症状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故初步推测,温肾药可能具有调节环核苷酸水平及抗胆碱能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及药理研究来
8、验证。③豚鼠局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全身阳虚程度相一致,从实验的第14天开始,实验组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部分动物由于阳气的耗竭而死亡,死亡前多数出现了类似“哮喘”的症状。临床调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