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74224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下面是我们网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阅!xxxx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断。xxxx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在贵州时又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一、xxxx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分析xxxx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包括大桥瑶族乡、湘江源瑶族乡、荆竹瑶族乡三个少数民族乡,区域面积达320余平方千米,人口16500余人,共23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区域内地形崎岖、山河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群众呈“高、远、散”分布居住的“少、边、穷” 连片区域,也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的发源地,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目前影响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包括:1、贫困程度深,涉及人口多。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和农户占有相当比重,三个瑶族乡现有湖南省省级贫困村17个,占区域内行政村总数的74%(其中:大桥5个(大冲、舜水、呈源、源兴、沙子岭),占全乡行政村数的50%;湘江源5个(高源、坪源、桐村、联村、竹林),占全乡行政村数的100%;荆竹7个(友爱、十里、新寨、沙落、大坦、蒲林、石壁),占全乡行政村数的88%),贫困户1000多户,还有部分群众需采取异地搬迁移民的方式才能稳定解决脱贫问题。2、文化素质低,劳力变财难。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例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少。山区群众缺乏利用山区特有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意识,从事生产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比例低。近年来,青壮年劳力较多的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技能差,在劳务市场中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找事难、地位低、待遇差” 现象突出,劳动力转化为财富困难多。同时,由于劳动力的外出,又导致了本地农林业生产劳力不足,阻碍了农林业资源性开发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贫困户的脱贫。3、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主要以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林业为主要产业,栽培品种以传统品种为主,农林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等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例小,其结果是林地、耕地等土地报酬率低。在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少、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尤为突出。4、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平均海拔高,山高坡陡、高差悬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难度高、投资多、等级低、欠账多,造成了基础设施缺乏完善的体系,这是xxxx南部山区存在的最大不足和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还明显制约了区域的快速发展。山区小气候恶劣,暴雨、干旱、低温、霜冻、大雪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严重制约了农林业生产的发展。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点多,遭遇恶劣天气时,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裂缝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基础设施本身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房屋、交通、水利等设施时常遭到不可抗拒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成为致贫返贫的原因之一。5、返贫压力大,巩固成果难。 xxxx南部少数民族山区乡村财政收入低,扶持能力弱,贫困农民自给尚有困难,用于生产投入则更少,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家庭若出现突发“变故”,极易导致脱贫户返贫。高寒山区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地区,现今医疗费用又高,虽有大病救助政策、“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压力,但因病返贫现象在贫困山区依然常见。近些年来,中高等教育的成本逐年上升,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是导致脱贫户返贫又一常见因素。二、xxxx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精准扶贫的对策1、摸准真实情况,核编扶贫清单。相关部门、人员深入乡村组户,真访实查,逐户逐人仔细甄别,在精准到人、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立足实际,认真梳理,科学研判,为贫困村、贫困人口逐一精心编制可操作、跟形势、有个性的脱贫需求清单、时限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等“四项清单”,做到精准扶贫、按时脱贫“一本清账”。2、加强智力扶贫,提升人口素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改善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补齐配强师资力量,抓好山区基础教育。实实在在利用好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一平台,抓实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拓宽视野、对接前沿,开展“定向”“订单” 培训,使课堂培训与企业就业实现无缝衔接,合理、有序地组织富余劳动力流动,促进贫困人口的劳力最优转化为财力。3、培育特优产业,带动增产增收。以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的品种优势和名特产品加工优势,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发展,探索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壮大优势产业。比如利用特有土鸡、土猪等品种资源,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采取原生态养殖方法发展特色养殖业;发掘瑶山特色传统食品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改进包装方式,扩大柴火腊肉制品、“瑶家十八酿”菜品、山野菜干(鲜)品、瑶家茶叶等的生产规模。借助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东风,多维度广辐射对特色产品宣传推广,实现“深处山中众人知,远方朋友争先买”。区域内有着大面积林地和富余劳动力,给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4、推进基础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充分利用上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准扶贫”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突破制约山区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建设和完善山区公路网络,提高山区道路等级和通达通畅率;全面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改善农田灌溉、防洪排洪状况;围绕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目标,全面完成剩余的危房改造、厕所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有贫困人口参与的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和维护制度和机制,确保建成的基础设施完好性和持续利用。5、完善社保体系,采取分类救助。从区域内贫困农户的特征和现状来看,部分绝对贫困农户仅靠开发式扶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容易出现“油费了、灯不亮”的情况。对于这类贫困农户,应调整思路、改革方式,灵活采取救助式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策略,逐一分析,分类救助。例如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匮乏的特困户(贫困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可实行生活救济,通过发放低保金、救助金等,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对基础条件差,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脱贫问题的特困户,实行救助式帮扶,主要是帮助其解决住房、医疗及子女教育等的困难。6、抓好生态保护,实现协调发展。xxxx南部山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承担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贫困地区,也绝不能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来实现脱贫致富,而是要倍加珍惜弥足珍贵的和谐自然生态,维护好青山绿水,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7、依托独有区位,延伸旅游网络。区域内有湘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xxxx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传承完整的瑶族风土人情、保存完好的瑶家吊脚楼建筑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独有条件,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民族风情、健康养生为卖点,将旅游网络延伸到农户家中,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农家(农庄)”。发掘、开发瑶族歌舞、瑶俗体验、瑶家药浴、生态美食、特色住宿、瑶族工艺品等项目,让游客来到后既能游山玩水,又能休闲放松。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企业融入、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形成产业、实现增长”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致富。8、引导多方参与,拓宽扶贫渠道。政府机构在带头示范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可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等社会组织热心参与进来。拓宽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渠道,引导参与扶贫活动,开展扶贫工作。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9、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扶贫成果。 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工作,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要努力在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做研究,通过建章立制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充分持久发挥作用,推动山区可持续发展,巩固扩大扶贫成果,确保精准有效脱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