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69579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当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实际问题:许多学生在小学语文成绩是很好的,可是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相当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实际问题:许多学生在小学语文成绩是很好的,可是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入初中,都明显地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并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质量。如何使小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和适应初中的
2、学习生活,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了解产生脱节现象的原因。学生之所以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因为小学和初中老师在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首先,教师要深知初中、小学教学方法差异如此之大,完全是因为两个学段教师的教学方法相互不熟悉,彼此从来就没有教研交流,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沟通尤为重要。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实施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基于初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始终不要忘记别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做无用功,一定
3、要对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素养的情况、语文学习的能力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通过适当指导,让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做好思想上的调整和心理上的准备。现就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说说我在实施由“扶”到“放”解决衔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一、以诗歌《在山的那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导入(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出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对于初一学生,目标宜少而精。如果目标过多,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全部达成。)三、复述
4、故事情节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生:费城。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师:那座悬崖有多高?生:约20米高。师:岩石架有多高?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2、提出复述应注意事项: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
5、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初一学生在小学时缺乏复述的训练,因此,复述前我通过竞答方式,让学生在抢答的乐趣中掌握复述时必须注意到的一些细节。然后提示注意事项,让学生第一次就能完成复述要求,给学生成功感,以增强学生复述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已进行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养成了感情朗读的习惯。本课内容浅显,学生不难理解,因此,我只出示朗读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能够准确地感情朗读。)五、出示思考题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
6、理变化。2、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3、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在回答问题时,我适当照顾到好、中、差学生,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加以提示,目的是降低要求、降低问题难度,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六、体验与反思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由此可见,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以实现理想。(目的是让学
7、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堂课上,我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我都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当然也不是一味奉承。因为我认为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总之,面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情,教学设计既要依托教学内容特点,又要符合学情;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逐步由细致引导到围绕重点进行教学的过渡,让学生在
8、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氛围里感受到学习的连续性,最终使学生逐步适应由“扶”到“放”的过程,达到顺利衔接的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