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04283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8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风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风险宏观经济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要评估我国的金融风险,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一、当前宏观经济状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针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预计,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连续三年保持在9%以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2005年全年上涨幅度有望控制在2%左右,既防止了通货膨胀,又避免了通货紧缩;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增长,预计20
2、05年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26.6%,2005年预计增长25%,一些增长过快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下降;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增长22%,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预计全年达到60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整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良好。二、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当前“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经济在总体上对金融稳定是有利的,但也应该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依然突出,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
3、忽视。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且投资效率低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金融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投资拉动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投资率由2001年的38%增至2004年的44%,创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远高于全球22%的平均水平。据任若恩等人测算,1981-2002年,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9%,劳动投入和TFP(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别为16%和35%。分阶段来看,1981-1984年,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0%,到1994-2002年提高到65%。尽管我国的投资率很高,但
4、投资效率低下。我国单位产出耗用的资本投入值由80年代的3增高到过去五年平均4.5的水平,高于同期印度4的水平。另据测算,1980-2002年,我国资本投入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7个百分点,而资本投入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0.11个百分点。投资比重偏高且投资效率低下,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后劲,不利于金融稳定。2.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导致信贷过度向国有部门和制造业集中,第二产业产能过剩容易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和通货紧缩。根据最近完成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严重。据最新统计,我国三次产业的
5、比重为13.1:46.2:40.7,而国际上低收入国家是23:32:45,中等收入国家是10:38:52,世界平均是5:31:64。显然,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过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政府主导投资容易导致银行信贷向交通运输、石油、采掘业等国有部门和第二产业集中。第二产业产能过剩,靠出口来找出路,经济增长易受外部需求的制约。以国内情况看,企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库存增加,容易导致银行贷款出现不良。倘若第二产业产能出现普遍过剩,还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或出现亏损,银行贷款大面积出现不良,进而导致银行信贷收缩,企业经营更加
6、困难,进入通货紧缩的死结。据测算,最近10多年来,我国累计的存货增加高达2万亿元以上,除极少部分为扩大生产所必需之外,主要是产不适销的缘故,由此增加的银行不良贷款至少在一半以上。2004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8万亿元,尽管工业品销售率达到98.1%历史最好水平,约2%的库存也高达3600亿元,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将无法销售而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3.隐性财政负担重,财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尽管我国国债余额被控制在GDP的20%左右,没有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但实际上我国政府有相当大的隐性财政赤字,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养老
7、、医疗等社会保障“欠账”,各级地方政府债务等。根据美国经济学家NicholasR.Lardy的测算,2003年底,我国政府承担的各种债务的总和约占当年GDP的90%。从20世纪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经验教训来看,财政赤字增大往往依赖国外资金流入来弥补,一旦资金不能继续流入,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如果不靠国外资金流入来弥补,财政赤字又容易货币化,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影响金融稳定。4.宏观调控重行政手段和数量型经济手段,容易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本轮宏观调控,政府采取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多种措施一起出台的办法,总的效果是好的。其中
8、,行政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行政调控方式有力度大、见效快等优点,但是也有成本高、代价大、争议多等缺点。首先,由政府判定建设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未必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过去一些年有许多电力、煤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