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46625
大小:1.62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8-11-18
《气养生及影响健康的六大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十四节气养生及影响健康的因素益民医院针灸科——周先豪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影子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
2、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节气的含义节:竹节的意思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四时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署、大署:表示一年中最热的出现时期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反映降雨时期的程度。小雪、大
3、雪:反映降雪时期的程度。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2016年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
4、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春季气候变化较大,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年老体弱者换装宜审慎,不可骤减----“春捂”《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饮食调养方面: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肝用辛补之,酸泻之”。雨水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5、,润物细无声。”雨水节气“调养脾胃”。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惊蛰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饮食调养:主要以养阳为原则,多吃些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时节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大
6、枣、山药、银耳等甜食以养脾。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膳食:要远离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类温性调料,防止菜肴性寒偏凉;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配以蛋类之滋阴品,有助于“阴阳互补”。这段时期宜吃春笋,其具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去烦、利尿的功效
7、。宜食之物还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蚌肉、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子、樱桃等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重点防高血压:1、情志方面,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2、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3、饮食方面,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
8、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谷雨“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