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高中体育考生选材因素的探讨和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高中体育考生选材因素的探讨和分析..毕业内容摘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永昌县职业中学高中学生运动员选材和未选材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择优选材,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前者在体育高考中,升学合格率提高,效果较明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体育考生、选材、专业测试。1、前言体育考生课业繁重,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也不能完全保证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训练更合理化、系统化,对体育考生进行精心、科学的选材是首当其冲的工作。2、研究过程和结果2.1科学选材的因素2.1.1先天性和可训练因素,先天性就是我
2、们所说的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生来就有的即遗传因素。是父母将其各种性状传给自己的子女。这些先天性条件优专入学生的训练起点高,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容易接近人体潜在的训练极限,..毕业从而达到比较高的运动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可训练的就是那些可以通过训练就能够明显改善运动成绩的,我们必须从高中学生当中寻找和发现可训练的和先天性运动水平好的学生,为我们今后的训练,争取时间,也为挖掘他们的运动潜力作铺垫,才能保证高中体育考生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突破运动极限,达到最高运动水平。否则会耽误和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导致考试时体育专业和文化课成绩考的都不理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
3、信心。因此,选材必须从选材对象的先天性、各个竞技能力和现实再现三个角度去进行诊断和预测。2.1.2年龄因素。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也正是“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在他们没有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教练员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紧紧抓住这个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训练。特别注意一开始训练的强度和负荷不能过量,切不能把他们一开始就扼杀在训练的萌芽状态,错过训练的最佳时期。2.1.3体育专业测试项目的针对性训练因素。体育教师对体育考生的特长和竞技能力要有清楚的认识,训练的出发点必须针对性强。比如:对于耐力性强而爆发力较差的
4、队员来讲,则不适应一些地区高考测试项目的要求。就甘肃省2006年田径体育素质测试中,有100米、立定三级跳和铅球三项,素质因素占素质总分的79%,只有800米一项突出耐力竞技能力,约占素质总分的21%。因此在高中生短短的训练时间内,体育教师针对体育高考测试项目的要求对体育考生要慎重考虑,避免一些学生走弯路而荒废青春。当我们训练那些速度性、爆发力强的体育考生时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所以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行科学的选材。2.1.4学习因素。大部分体育考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高考要面临双重考试,一是体育专业考试,二是文化课的考试。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
5、关注专业课训练,更要关心他们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考生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感触很深,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每日汗如雨滴挥洒操场,难免存在因精力不足而无心学习文化课的现象,结果导致体育专业成绩考的很好,而文化课成绩却很差,一切的辛苦和付出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大学的梦想将化为泡影。因此在选材当中,体育教师对那些文化课基本功扎实、品行好的体育考生要优先考虑,作为训练对象的重点来抓,体育教师还要进一步的协调好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在和谐共处、温馨互助的氛围中完成学业。2.2体育考生现状和选材效果分析。2.2.1体育高考现状
6、分析。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体育专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2005-2006年高考,体育考生报考人数暴涨,2005年报考人数是名,2006年报考人数是4574名,较上年增长9%。高考体育考生被家长、学校、社会所关注,这种情况为体育教师搭建了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报答社会的用武平台。为了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材,科学选材成了关键,因此,教练对队员的选材和预测工作不容忽视,尽量做到选票预见和择优选材的原则。2.2.2选材效果分析。下面是2002-2003年与2003-2004年(对照组共30人)和2004-2005年与2005-2006年(实验组45人)永昌县职业中学学生
7、运动员选材的效果分析统计表随机分组,见表1、表2表1对照组:2002-2003年与2003-2004年学生运动员报名情况及未选材后的升学合格率变化表。内容年份训练队员报名人数选材率参加体育高考测试人数本科专科合格率2002-2003年140142121.4%2003-2004年160164237.5%表2实验组:2004-2005年与2005-2006年学生运动员报名情况及造选材后的升学合格率变化表内容年份训练队员报名人数择优选材后人数选材率参加体育高考测试人员人数本科专科合格率2004-2005201155%116272.7%2005-200625135
8、2%138492.3%说明:通过对照比较,选材后的升学率(实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