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ID:2483067

大小:81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6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_第1页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_第2页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_第3页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_第4页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直线和圆位置位置关系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鹦鸽初级中学杨军军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2.2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24·2·2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圆一章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能力强,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

2、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为了加强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他们的特点,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方式完成学习,选择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适合学生的习题,由浅入深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一定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1、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并会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也能根据联立方程组的解的个数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图,分析,能找出圆心到直线

3、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数到形,有形到数;有直观到抽象、由抽象到直观的转化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体会成功的愉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五、教学重难点7重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和应用难点: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六、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体验学习法七、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圆规,直尺,圆形纸片教师

4、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生活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片.八、媒体运用与策略1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太阳升起的过程)。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课堂上利用身边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3充分准备好信资料和课件,为学生在课中创造一个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环境。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限教学活动媒体应用(一)复习过渡3分钟(一)复习提问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请大家回忆一下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生: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师: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生: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

5、比较.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1)当d>r时,点在圆外.(2)当d=r时,点在圆上.(3)当d

6、察直线与圆处在不同位置关系时有哪些不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问题)直线与圆处在不同位置关系时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不同.(将公共点个数确立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分类的原则,对三种分类进行定义)问题1师:那大家想一想,直线与圆公共点有几种情况呢?生:有三种,没有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两个公共点.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三种情况.媒体运用:PPT3、PPT4PPT5创设情境,体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7  2.揭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和三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2.直线与圆有惟一公共点时,叫做

7、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3.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直线与圆相离.3.得出新知: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r和d满足的关系:直线与圆相离<=>d﹥r直线(切线)与圆相切<=>d﹦r直线(割线)与圆相交<=>d﹤r练习1.已知圆的半径是5.5cm,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当d=7.5cm时,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当d=5cm时,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当d=5.5cm时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作答)问题2.师:如何结合圆心与直线的距离看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展示下面的表格,使问题直观形象.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媒体运用:PPT6、PPT7、PPT8在探

8、讨得出新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