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

ID:2453718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1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2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3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同课堂的真实情景间经常存在某种偏离。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这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也只有如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点滴体会:  教学案例1.《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

2、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实际教学过程:  A.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本人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山密林的树/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B.随后,本人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

3、分析。4  C.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最终得出结论:行道树:忧愁,痛苦/深沉/(形象);快乐/无私奉献,神圣/(人生哲理)。这堂课有些百川入海的感觉,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我自己也没料到会这样进行下去,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  教学案例2《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  教学预设:进行资料收集一进行小组展示一进行知识竞赛。实际教学过程:  A.在课堂展示时,有同学甲说,太乱了,很多重复,不如先归类。老师立即采纳,在小组归类后,又进行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再归类。  

4、B.在竞赛开始时,有同学乙说,老师出的题靠运气,让我们自己出题考其它小组,互相考,优者为胜。全班一片踊跃。  案例3:《马说》教学过程中“悲愤”引出的动态操作  教学预设:人才话题导入一初读文本一理通文句一交流讨论―迁移反思。实际教学过程:  A.在初读后,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说字词不理解的,有说文句不通的,有说千里马悲惨遭遇的,也有个别同学说到人才话题的,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悲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怎么办?课堂一下就没了头绪,随意解决一个问题,还是放手或帮助他们一一解决呢?  B.教者没有放过抓住问题的关键时机,说:要理

5、解文章,必须了解作者。你能告诉我,你对韩愈了解多少呢?能把你读出的“悲一愤”4(请注意,老师此时别有用心地分读了“悲”和“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老师顺水推舟,把问题提交到了全班,询问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就这个问题,以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兴趣。至此,课堂被激活,但同时也偏离了课前预设。  c.讨论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大家以文为据,讲述自己的理解;以史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以现实生活为据,揭示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了个别学生的认识标高,将这种提纲挈领的作用及时发挥出来,生成了超出预期的动态课堂。可想

6、而知,这些活动需要同学们的大力参与,更需要有小小的领头人。老师本人再次隐藏了自己,让同学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促成动态课堂的自然形成。  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将终身受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以“不必说……”一段为“麻雀”进行“解剖”,与学生一起归纳出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如精选景物、安排顺序、抓住特点、具体生动、融情于景,等等。上《孙权劝学》时,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等,希

7、望通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其实,许多课堂上的情况,如小动作、小主意、一个手势、一句错话、一个玩笑、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结构形式的产生,利用好这些支点,撬起动态课堂的构建,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美”起来,就一定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4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二十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石红英)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