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

ID:24452615

大小:55.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_第1页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_第2页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冯春环新疆兵团农九师龙珍高级中学834601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科标,转变教学观念,教会学生活学活用,适当把生动、形象的例子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一个高效率、高活跃的课堂。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性探讨高效课堂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从学牛.的学习角度出发,站在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角度去组织课程安排,结合学生实际、兴趣搭建良好的学习渠道,进行多方位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一、精心设计课堂

2、内容精心设计的课堂是组织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牛.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安排内容。安排恰当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首先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结合教学要求,看他们适合哪种授课方法,是“全讲授”还有“半教授半实验”,然后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老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哪些事是他们感兴趣的,把它们归纳总结,与教学内容融合,在教课过程中适时穿插,有幽默、有趣味地导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轻易地掌握,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热情。二、学生多参与实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

3、数”。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知识的活学活用则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一个好的课堂是要动手、动脑的,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老师应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他们会根据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自己发现自己哪些内容掌握得不好、哪些还需要加强,课后问冋学、问老师等等,来进一步巩固,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所学内容达到活学活用。三、利用现代教育设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的辅助教育设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不再只用粉笔、黑板教学,现在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

4、色彩等巧妙融合起来,增加上课的生动性、灵活性、趣味性。若能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学习的枯燥无味,更能让学生从生动的画面里享受学习、爱学、乐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把生活问题与教学相结合化学本身是一门紧贴实际生活的学科,学这门课应紧密联系生活,运用化学原理来解释日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吋,应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其实就在身边,只要自己善于发现、善于观察身边现象,那么化学教学就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冋吋增强他们活学活用化学知识的意识。五、多进行教学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

5、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成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老师成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要理解老师的教学要求。真诚的情感交流,敞开心扉的内心表达,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崇拜力,达到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动进行情感交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调节课堂气氛,增进课堂教学和谐。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达到心身舒适的学习和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许多老师亲身体会到,教师拥右良好的、幽默的、活跃的情绪,会让学生感到精神振奋,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倘若教师带冇不和谐的情绪和烦躁、压抑的心情,结果就会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

6、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就差,甚至产生逃课甚至厌学现象。所以,师生间情感要经常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从而令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创造,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冋的叶子,也不可能奋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和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化学课堂教学营造成高效率、高活跃的环境,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值得我们每位尽心尽责的教师去探寻和思考,是新课改下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从实际中寻求好的方法,来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样,教师的职业才会有尊严、有挑战,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7、」].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2】陈丽云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3】蒲儒刿解读文学鉴赏中的想象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