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

ID:24329856

大小:7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_第1页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_第2页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_第3页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G蛋白藕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答:G蛋白藕联受体是一类rtlGTP结合调节蛋白组成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带来的信号传送至效应器的蛋白,产生生物效应,包栝生物胺、激素、多肽激素及祌经递质等的受体。其结构力:G蛋白偶联受体均是膜内在蛋白(Integralmembraneprotein),每个受体内包含七个(X螺旋组成的跨膜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将受体分割为膜外N端(N-terminus),膜内C端(C-tcrminus),3个膜外环(Loop)和3个膜内环。受体的膜外部分经常带有糖基化修饰。膜外环上包含有两个商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它们可以通过形成二硫键稳定受体的空间结构。其主要功能有:G蛋白

2、耦联受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1)感光:视紫红质是一大类可以感光的G蛋白耦联受体;(2)嗅觉:鼻腔内的嗅上皮和犁鼻器上分布有很多G蛋白耦联受体:(3)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哺乳动物的脑内有很多掌控行为和情绪的神经递质对应的受体是G蛋白耦联受体;(4)免疫系统的调节;(5)自主祌经系统的调节:如血压,心跳,消化等;(6)细胞密度的调节;(7)维持稳态:如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2.抗炎免疫药物答:抗炎免疫药物是指对炎症免疫反应具有抑制、增强或调节作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按药理作用特点可分为(1)非留体抗炎免疫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2

3、)留体抗炎免疫药:具有强大的抗炎和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是阻止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集屮,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并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3)疾病调修药:根据药理作用特点分为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及免疫调节剂;根据药物的性质又分为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以及生物制剂。(个人觉得非留体抗炎药更重要些)答:(1)NSAIDS的分类:从化学结构上看,包括羧酸类、烯酸类、磺酰丙胺类,其中羧酸类又包括水杨酸类、丙酸类、乙酸类、灭酸类;烯酸类包括昔康类和毗唑酮类:根据其对环氧酶、脂氧酶的作用强度分为COX抑制剂、COX/脂氧酶抑制药;根据其对C0X-1、C0X-2作川的不同将其分为选择性C

4、0X-1抑制剂、非选择性C0X-1抑制剂、选择性C0X-2抑制剂及高度选择性C0X-2抑制剂。(2)药理作用:①抗炎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部位的PG合成,从而使炎症反应得到缓解:②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作用较好。其作用机制除了抑制PGs合成外,还包括屮枢和外周神经的抗感知作用;③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屮枢PGs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能使发热机体恢复正常,但对体温正常者几乎无影响。(3)不良反应:①胃肠道损害:这是NSAID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②肾损伤:NSAID引起的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以及水钠潴留、高血钾等。③造血系统损害几乎所有NSAID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

5、时间延长。④肝脏损害:几乎所有NSAID均可致肝损害。⑤其他不良反应:如巾枢神经系统症状、支气管痉挛、皮肤损害等。1.药物的临床试验答:我国新药临床试验分为四期: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一般不少于3个,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2.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的原则答:

6、(1)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2)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3)按照忠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而合理用药:(4)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和尽量避免的情况:①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②病毒性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抗茜药;③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的指证;④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⑤应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⑥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6•巯基嘌呤的药物作用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答:6-MP的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分子中6位C上由巯基取代了羟基。6-

7、MP通过竞争性抑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使PRPP分子屮的磷酸核糖不能向鸟嘌呤及次黄嘌呤转移,阻断嘌呤核冇酸的补救合成途径。6-MP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巾于6-MP核苷酸结构与IMP相似,还可以反馈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而干扰磷酸核糖胺的形成,从而阻断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屮,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