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11399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3
《浅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案例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政治理论课的范畴,这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课堂讲授与专业课有较大的不同。鉴于此,教师应着力从两个方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优化知识构成,改善授课中的话语体系,通过多学科视角增强课堂讲授的知识性,尽可能使用生活化语言,教学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并观照授课对象;另一方面综合多种教学策
2、略,引入案例教学法、运用理由教学法、尝试实践教学法,以此实现课程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话语体系;案例教学法;理由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简介:孙涛(1982-),男,山东即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知识性拓展与深化——基于研究策略中的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 1007-0079(2012)11-0069-02 “思想道德修养
3、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该门课程可谓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导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然而,课程作用的实现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一载体,这也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在知识讲授之外,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更深层次的深思,进而树立良好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这
4、使得该门课程的讲授更加讲求实效性,融理论学习、现实关照、心理引导于一体,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好的课堂互动,最终实现“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的目标。 一、优化知识构成,改善授课中的话语体系 从当前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架构较为合理,涵盖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从知识构成来看是很完备的,涉及了主要应该学习的内容。然而,从学科属性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其话语体系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而对于当前追求个性的大学新生而言吸
5、引力不大。就课程所要传输的内容本身,譬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还是关注的,理由在于以何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就知识层面来看,转变目前课堂讲授中的话语体系是首先要考虑的,亦即用一种学生可接受的语言激发其学习兴趣。 1.多学科视角增强课堂讲授的知识性 当前教材所设定的知识点过于凸显道德灌输的特点,其知识性并未很好地被发掘出来,对学生而言没有学习难度而导致挑战性不足。对此,可以尝试多学科分析的策略,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分析,以专业性吸引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同样有很强的理论和专业性
6、。譬如,用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大学及其发展历程;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使其了解学习的本质;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公共秩序;用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爱国主义以及人生信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与家庭;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以此丰富授课中的知识体系。 2.课堂讲授尽可能使用生活化语言 就课程本身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过于抽象和空洞,如果直接将之用于课堂讲授,会令学生产生乏味而失去兴趣。因而,在具体
7、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的互适性转换,选择与大学生对话风格较吻合的话语系统,将高度概括甚至空洞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把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信、真懂,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可尝试使用一些X络语言解释当前大学生面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理由,对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强的亲和力,也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强
8、的实践性,重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该课程应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向,通过对这些理由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二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他们最困惑、最关心的理由,多加疏导,在关注中倾注社会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