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6562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呢?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集中体现了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表现美。这些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品出语感,才能品出其潜在的各种美。就拿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来说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第一句中的“断”、“开”二字,为传神之笔,气势磅?,山断而江开,江水
2、之力何等浩大。第二句中的“回”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而是江水回旋之美。第三句中最绝妙的字是“出”字,写出了作者“望”中的幻觉。举目远眺,伴随着江水不断地向远处流去,那高高低低的一座座山在江河两岸时隐时现。一个“出”字,就给静止的山岭赋予动态的美。第四句是写壮丽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分外美丽。这一句没有“望”字,却有“望”的意境。“望”从何来?望从“孤帆”来。远处船只,只见白矾,不见船身,不见桅杆,那岂不是没有
3、“望”中的“望”吗?4 像《望天门山》一类集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表现美的诗歌或文章,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我们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体味文中子句间的停顿、重音、轻读,掌握好语速、语调,才能慢慢培养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笔。 二、紧扣中心,品味词句。 品味语言主要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对文中的主要词句进行揣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文中的所有语言材料进行分析鉴赏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选取精当的语句进行品味,才能点到实处,拨到妙处。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扣住关键的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
4、体会。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钱,炫耀自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若把它改为“拿”字,形象性就差了;如果又把它改为“摸”字,则变成了经济拮据的穷相了,不能再短衣帮面前充有钱摆架子,这样通过反复品味鉴赏,就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从而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上面谈的是品味字词。下面来讨论一下品味句子的问题。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仔细品味,很有意思,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很长时间没有来买酒喝了,别人
5、以为他“许”是死了,从掌柜多次说“孔乙己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得到佐证,再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买酒喝的情景以及20多年来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人们深信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了,他必死无疑,但“我”又不忍心孔乙己死,又不能肯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未死。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他们就理解作者炼词造句的精妙和谋篇布局的匠心。4 三、类比品味,领悟奥妙。 品味语言,方法很多。这里来讨论其中一个方法。类比品味就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
6、鉴赏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一、例二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但要仔细品味,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再比如同是送别诗中的“劝君更
7、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其表现手法又与李白不同。作者写送别友人时,不是用“望”或没有“望”字的望,而是劝酒上用“更尽”、“无故人”之句,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上面提及的是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例子的品味。下面略微提一下用字相同,但刻画不同性格人物的品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写了鲁提辖同情金氏妇女遭遇,用金钱资助他们逃离虎口时摸钱出来的“摸”字的品味。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但回东京去,何如?……便去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酒
8、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酒家明日便送还与你。史进道“4直什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酒家。”李忠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两个人同是“摸”钱,但仔细品味品味,意思不一样。鲁提辖之“摸”倾其所有,他借银相助,充分表现了他对弱者怀有同情,重义轻财,心肠极好;而李忠之“摸”,很不爽利,并不热心。 这样通过类比品味,文中的意思便不言自明,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引起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