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前段时间很多女孩子都带来了儿童手表,她们在下课时都拿出来聚在一起玩。有一次午睡醒来后,一个小朋友来告诉我她都手表不见了。后来在另一个小朋友都书包里找到了。 案例二: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欢贴贴纸,但他们也会经常来告诉我不见了。原来又藏在几个小朋友都抽屉里了。 以上案例均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就是名副其实的偷窃,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时,我们能说他是偷吗?当然不能,非但不能说,还要慎之又慎地处理。 案例分析: 深究孩子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
2、三点: 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 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 案例一中,小朋友妈妈还未曾给她买手表,自己没有而别的小朋友有,而别人的正是自己想得到的。别人可以玩,自己却不能,孩子一定会想“那要是我的该多好”,所以把想要的东西
3、统统放人自己的书包,愿望终于得到满足了。在与她的妈妈交谈后,她也有了自己手表,这种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三、家长迁就、娇惯孩子,使孩子任性自私不合作,对别人的东西想要就要、想拿就拿 这类情况十分严重,现在每个孩子都生长在蜜罐里,是家中的小太阳,处于中心位置。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论合理不合理都会盲目满足,致使孩子习惯了想要什么便来什么的生活,养成了自私任性、心中没有他人的不良习性。别人的东西我现在没有,但我想要就拿了;别人带了好吃的我想吃,于是就给吃了;他的玩具好玩我喜欢,就放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 这就属于一种非常霸道的行为了,这与孩子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有着很大
4、关系的。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请家长不要一味地迁就、迎合孩子。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样下去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针对“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认真地总结出原因,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处理方法 (一)因事而异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
5、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 二、家长的处理态度 (一)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 (四)不能碍于面子,漠然处之,使孩子认
6、识不到自己已经做错事了,子不教父之过,长大后再出现问题则追悔莫及。 “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不可忽视。作为老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