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61175
大小:5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教师素养知识竞赛试题(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教师素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1、“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C】。A、并列的B、递进的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D、互补的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B】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答案解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A、国家B、
2、社会C、学校D、人民政府【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4、关心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等问题,说明教师成长进入了【A】A、关注情境阶段专业技术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他人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答案解析】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
3、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5、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A、私人职业B、从属职业C、专门职业D、附加职业【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
4、族素质,根据【A】,制定本法。A、宪法和教育法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专业技术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答案解析】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6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了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8、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答案解析】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
5、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9、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A】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B、《教育法》和《教师法》C、《宪法》和《民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0、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D】A、专业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
6、是发展基础教育。因此,答案为D。1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C】专业技术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A、说到做到B、敬业精神C、热心和同情心D、重义气讲交情【答案解析】: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还有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2、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C】A、存在正相关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答案解析】:尽管教师的表扬次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批评或不赞
7、扬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13、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C】A、系统性B、结构性C、预见性D、实效性14、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B】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专业技术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15、教师的【B】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A、权威B、威信C、角色D、社会地位16、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规定,【A】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A、全社会B、学校C、家庭D、教师【答案解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17、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A】的原则。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C、教育与惩罚并重D、开除学籍【答案解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18、《教育法》规定,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