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

ID:23752198

大小:1.08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10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_第1页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_第3页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_第4页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2、一、(25分)填空题1.(6分)2.,(4分)3.(6分)4.,,(9分)二、(20分)1.令表示物块的质量,物块在斜面上滑动的加速度,(1)物块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2)以传输带为参照系,物块滑到传输带的初速度大小。(3)运动方向与传输带边缘的夹角满足。(4)物块在传输带上作减速运动,其加速大小为

3、。(5)当物块与传输带相对静止时在传输带上运动的距离,(6)物块不超过传输带的边缘对应的最小摩擦系数应满足(7)因此可得。(8)2.物块对传输带的摩擦力大小,(9)方向与的方向相同。从地面参照系来看,传送带速度为,单位时间内物块对传输带所做的功,(10)因

4、此负载所引起的附加功率。(11)考虑到无负载时电机的输出功率。(12)有负载时电机的输出功率为

5、。(13)设有负载时的工作电流为,则,(14)解之得。(15)评分标准:(2)式2分,(3)、(4)式共2分,(6)式2分,(7)式3分,(8)式1分,(9)式4分,(10)式2分,(13)式2分,(15)式2分。三、(20分)设轻杆的杆长为,当杆与水平线的夹角为时,球1和球2的速度分别为和,杆转动的角速度为。因机械能守恒,有。(1)又因,(2)可由(1)、(2)解得(3)轻杆与两小球构成的系统对转轴的角动量,(4)由角动量定律有。(5)根据角加速度的定义

6、

7、,(6)由(2)、(4)、(5)、(6)各式得。(7)当两球都未脱离轻杆时,两球都绕转轴作圆周运动,球1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8)(9)以表示沿垂直于轻杆方向球1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以表示沿着轻杆方向球1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10)(11)由(3)、(9)、(10)、(11)各式得。(12)。(13)对2球作同样的分析,沿垂直于轻杆方向球2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沿着轻杆方向球2与杆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分别为,(14)

8、。(15)由(12)、(14)式可知,杆与小球1、杆与小球2的最大静摩擦力相等,而(13)、(1

9、4)式表明小球1与杆的摩擦力大于小球2与杆的摩擦力,故在转动过程中,小球1与杆之间的摩擦力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故小球1先滑动。设1球开始滑动时,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为,则,即,(16)由(16)式并代入数据得。(17)当时,球1开始向外滑动。由于球1的初始位置紧靠轻杆末端,球1从开始滑动到脱离细杆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因此球1脱离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也为。球1一旦脱离轻杆,因轻杆没有质量,球2与轻杆间的相互作用立即消失,此后球2只受重力作用而作斜舞女运动,注意到(2)、(3)、(7)各式,抛出时的初速度。(18)初速度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19)

10、在球2作抛体运

11、动的过程中,球与轻杆间虽无相互作用,但球仍套在杆上,轻杆将跟着球运动,但不会干扰小球的运动。当球离转轴的距离再次等于时,球2便脱离轻杆。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根据斜抛运动规律可得任意时刻(取球2开始作抛体运动的时刻为计时起点)球2的位置坐标,(20),(21)球2脱离细杆时有。(22)利用(17)、(18)、(19)各式得,(23)从而解得。(24)此时。(25)设球2脱离细杆时细杆与水平线夹角也为(如图),则,(26)

12、(或弧度)。(27)评分标准:(3)式2分,(7)式3分,(12)~(15)式各1分,(16)式2分,(17)式1分,(18)式2分

13、,(19)式1分,(20)~(22)式各1分,(26)、(27)式各1分。四、(15分)解法1:以表示质点的质点,表示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表示转动角速度,表示间排斥力的大小。根据牛顿定律有,(1),(2),(3)。(4)由(1)、(3)两式并利用(2)、(4)两式可得。(5)考虑到几何关系(6)并利用已知和的表示式。可由(5)得到

14、(7)又,由(2)、(4)式可得。(8)带入已知的和的表达式可得。(9)联立(7)、(9)从而有。(10)如果,则意味着方程(11)在区间有两个不同的解,其中为某一合适的常数。这要求函数在区间不能是单调函数,也就是说和不能

15、同时为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因此当增大时,若增大,则应减小;反之,若减小,则应增大,故与同号。因此有(12)。(13)对,可知在及时均为零,因此在

16、区间一定存在极值点,意味着方程(11)在合适选取的情况下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解。对亦然。因此条件(12)、(13)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充分必要条件。评分标准:(1)~(4)式各1分,(6)式1分,(10)式6分,(12)、(13)式及其以下说明共4分。解法2:如图,设、间的排斥力是,它们受到的吸引力分别是、,向心力分别是、,距离分别是、;根据三角形的相似关系,有,(1a)。(2a)以上两式相比可得(3a)

17、依题意有,(4a),(5a),(6a)将(4a)~(6a)代入(3a)得。(7a)

18、由(7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