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532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扎根生活:写话更具质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扎根生活:写话更具质感 “二年级学生写话难,爱写话更难,写好话难上加难。”学生写出的话要么胡编乱造,要么模式统一,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表达的孩子干脆写不出话来。深思之:学生写不出鲜活灵动的话,是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据此,我便尝试着把课堂变身成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察,写出体察中的最直接的感受。 一、饲养有趣,写话无形 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学生写它们的外貌特征及生活习性却是浅显的,或是借用别人的语言,缺少自己真实的发现及感受。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过,更没
2、有亲自饲养过,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为此,我想到让学生亲自饲养小动物,与动物们共同生活,在生活中体察,写出体察的真实感受。饲养小动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教师要趁着学生饲养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进行细致入微的引导,才能达到有话说、写好话的目的。 例如写小兔的外貌特征: 师:仔细观察你们饲养的小白兔的眼睛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 生:眼睛真红,像红宝石一样。 生:我觉得它的眼睛不仅很红很红,而且还很大、很漂亮。 生:全身雪白,闪动着两颗闪闪发光的红眼睛,让我想起了“画龙点睛”这个词。5 师:你
3、说出了兔子眼睛的独特之美。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很精彩。那么兔子的耳朵又是什么样的呢? …… 所有的学生都两眼发光,小脑袋也在不停地转着,纷纷思考如何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哪怕是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这时也或一个劲地点头,或一脸严肃。 总之,这些孩子是在生活中观察着、思考着、学习着。这时教师只要及时地进行点评,引领学生观察外貌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即可。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就写出了小兔的外貌特征。长此以往,有了生活这个平台,有了孩子感兴趣的观察,学生就会慢慢爱上写话的。 二、多措并用,水到渠成 水果是
4、学生最熟悉也最爱吃的。但是让学生来写写它们,学生却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三言两句就完成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我尝试让课堂变身成为一个水果大拼盘,让学生亲历“看、摸、闻、尝、查”的过程,真正写出原生态的真实感受。 例如写香蕉,可以引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师(出示香蕉):你看到了什么? 生:它是黄色的。 生:它是长长的,弯弯的。 师:它和什么有点像? 生:像黄色的小船。 生:还像天上的月亮。5 师:仔细看一看,这香蕉的皮,你一定不会只看到黄色。 生:有的是黄中带点绿,还有皮
5、上还带有小黑点…… 师:再摸一摸,感觉怎么样? 生:凉的、光滑的…… 师:你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什么? 生:真香、想流口水…… 师:吃上一口,味道怎样? 生:凉丝丝的、甜滋滋的。 师:还有一些关于这些水果的知识,小朋友们通过“看、闻、摸、尝”是得不到的,要想使关于这种水果的信息更全面,小朋友们可以查一查课外资料,也可以上网查一查。 面对香蕉,在老师的潜心引领下,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一边享受着水果的美味,一边创造着自己的用词奇迹,语言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为了将这一资源再向深处延伸,我又指引学生查
6、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关于香蕉的认识就更丰满了。 所以,只要扎根生活,亲历亲为,学生就会养成留心关注身边的事物的习惯,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出有质感的语言。 三、画中有话,画话合璧 爱画画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我便循着学生的兴趣入手,尝试着把学生最怕的写话与学生最爱的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画、话双丰收。 例如写关于春天的话:5 师:春天到了,我们去校园外举行画画比赛,好不好?我要看一看谁能画得与众不同? (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画画,力争使自己的画最优。) 师:如果能给自己的画儿写个
7、介绍,写出画的内容,那是多么有创意的一件事情啊。 (学生给画儿写介绍,甚至写出了想象中的事物,力求把画的特点写独特。) 师: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写完后再进行画、话对比,做到“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学生进行画、话对比,修改介绍内容。) 师:我提议大家为其他同学的画儿写上贴切的介绍,看谁最能了解别人的心思,写出别人的创意? (学生选择喜欢的画儿练习写介绍,写完后与画的主人进行交流修改。) 师(出示一幅幅配有介绍的画儿):请欣赏具有连环画味儿的作文。 (学生欣赏学习。) 针对写景作文,采用
8、“画中写话,画话合璧”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做到“有画可依,有话可写”,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比赛中既画好了画,也写好了话,事半功倍。 学生写完话后,开展交流、点评、再写的过程,养成一种会修改作文的习惯和斟词酌句的严谨态度,对学生以后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应让孩子明白修炼写作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告功成的,要放慢节奏,坚持不懈,我们追求的是质量,练就的是真才实学。5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天地,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已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