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

ID:23523837

大小:6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8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_第1页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_第2页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_第3页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_第4页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艺术圈的礼物经济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礼物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要想在古代的艺术圈里扬名立万,不仅要身怀“诗书画”的高超技艺,还要掌握送礼与收礼的娴熟技巧。  古代的艺术家常常互赠书画礼物,礼物互赠是艺术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圈的文化,一种划分阶层的重要手段。古代的艺术家要闯出名堂,除了“文化资本”之外,还需要“社会资本”,艺术圈里人际关系的维持;地位与派别的区分;契约关系与情感交流,都要通过礼物来实现。礼物的流动受到圈子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在流动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圈子文化。  礼物是艺

2、术圈社交的润滑剂,文化交流的催化剂。但是许多时候,送礼与回礼也是一种压力,一种必须偿还的雅债。艺术家有时候也会哀叹:“纷纷画债未能偿,挥毫不下堂。”从送礼与回礼的“义务”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并不建全是无拘束的理想表达,不少时候是勉为其难地完成任务。  礼物的交换在表面上是自愿的,实际上,送礼和回礼都具有义务性和契约性。圈中人收到礼物之后必须予以回应——“他日当有无声诗润笔”,以后会有画作回赠你。拒绝送礼与回礼的行为,都是对众人的宣战与对圈子文化的背叛。艺术圈中人如果彼此脾性相投,品位相近,则通过礼物的互赠,逐渐建立一种长期的交往与互惠的关系。如果彼此地位悬殊,品位有别,那么礼物的

3、互赠交换可能只是一次性。  “回礼”的漫不经心与时间上的耽误,仿佛是艺术家有意造就的风格。流传至今的文徵明信札中,有不少致歉信。在写给上海富绅朱察卿的一封信中,文徵明说:“入春来偶感小疾,不得稍闲”,因此耽误了之前承诺送出的作品,感到“不胜惶悚”。虽然常常致歉,文徵明还是不慌不忙地还着他的“雅债”,无所拘束、随心所欲,这是文人画家需要强调的风度与格调。  尽管“酬对终日,不少厌怠”——但是依然要送礼。尽管礼物已经成为艺术家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雅债,“吾在,此债不休。吾死,则已矣。”——但是依然要回礼。因为礼物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权力符号,意味着艺术家进入了精英文化圈。圈子里的每一个人都

4、需要通过礼物的交换来建立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声望。  一、人情礼物  书画礼物的交换,不仅代表着艺术圈的情感与文化交流,并且能够拓展艺术家人际关系X的广度和强度。礼物,成为了艺术家的一种雅债。这种雅债不但是艺术家生活中的一种义务,也是一种享受。  在艺术史的记载中,艺术家的创作要么自由自在,要么受限于政治或者商业的理由,极少提及因为人情、关系、义务而作的“应酬画”。而事实上,书画家的作品中,作为礼物送出的比例相当高。根据刘九庵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文徵明作于1495年到1559年间、现藏中国大陆的作品共121件,其中20件在画跋或标题中明确提及受赠的对象。还有许多作品虽然

5、没有明确说明,但实际上也担负着礼物的功能。  有些艺术家的礼物比较容易获取,例如沈周。作为明代早中期江南艺术圈的领袖人物,“风流文物,照映一时。百年来东南文物之盛,盖莫有过之者。”虽然一时风头无两,但是沈周对求画者几乎来者不拒,走卒贩夫也能获得他的书画礼物。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当红艺术家都像沈周一样,愿意“白做人情白结缘”。时人想求一幅倪瓒的画作为礼物,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事者多得之,庸人俗流求,终不予。”彼时的“好事者”是指有鉴赏品位的爱好者。傲娇的倪瓒认为自己的作品清雅脱俗,不屑于与一般凡夫俗子作利益交换。强调“我画不可贿得也”。有人以礼物送他,期待回赠画作,倪瓒会说:“

6、是欲工艺我耳!”——当我是工匠啊!  古时的文人画家常常在各种典礼或者派对上互赠礼物,譬如:生日、结婚、升官、生病、生子、乔迁、丧礼,等等。  朋友婚宴时,赠送书画是常事。沈周曾送给友人一幅《石榴图扇》,祝贺他新婚之喜,并题诗云:“我写君家多子榴,今年消息在枝头。”——对朋友夫人的肚皮颇为关心,并作了美好预言,颇如今天的李兆基对徐子淇的殷殷期待之情。  今天的六十几岁的同志在政治局里还算小弟弟,宛如汪洋无边,前程无量。但是古人六十岁已是夕阳晚照,人约黄昏后也是有心无力。因此古人对六十大寿非常看重,沈周就曾送出许多贺寿的礼物,譬如:《大夫松图》、《双松图》、《古松图》、《乔松图》等等

7、。  庆贺金榜题名也是画家们绘制赠礼画的重要题材。江南文人画家都作过不少《折桂图轴》送给高中及第的朋友。记忆中,好像文徵明和唐寅两人的作品都比较少涉及庆贺登科的题材。事出有因,科举考试对曾经十次落第的文徵明来说,是往事不要再提;对身涉“科举作弊案”的唐寅来说,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除了文人领袖组织的派对外,豪门世家也常常搞文人雅集,虽然没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那么夸张的演绎,但是明清时期的盐商巨富的派对也是号召力无穷,捧场的书家如云,画家如织。著名的徽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