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37865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3
《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2000年12月,学校制定了《四平师范学院“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2002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按照省教育厅部署,学校重新修订《四平师范学院“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形成《吉林师范大学“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在“十五”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以更名吉林师范大学和建成吉林省重点大学为主要标志,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完成阶段性目标,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46年艰苦奋斗,尤其是经过“九五”“十五”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吉林师范大学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环境,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多元化发展空间,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长远的眼光规划学校的未
3、来,并在建设中进行动态调整。依据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修订《吉林师范大学“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吉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5—2020)》,同时配套出台《吉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专业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吉林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学工作为
4、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为关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把吉林师范大学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二)目标定位: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学校建成吉林省中等教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主要培养基地和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建成吉林省高校师资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三)办学类型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
5、学型师范大学。(四)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教育。(五)学科发展定位:保持发展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中国思想史、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重点学科;构建教师教育、历史学、满族文化及东北地方文化、材料科学、数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艺术学等学科群,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形成围绕特色,教、文、史、理、经、法、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六)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吉林,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三、战略步骤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分两个阶段实现学校发展战略
6、目标。----------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第一步,2005年到2010年,奠定基础,重点突破。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00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2008年,建校50周年时,积极争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生14000人,本科专业45个,研究生1500人,硕士点35个;专任教师126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7、;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学校发展规模稳定,办学层次结构合理。学科布局合理,重点学科特色鲜明,几大学科群优势明显,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形成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教育资源充裕,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完备,软硬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教育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完善。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