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65516
大小:5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2
《《祭十二朗文》教案(第二课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祭十二朗文》教案(第二课时)[《祭十二朗文》教案(第二课时)]祭十二朗文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在第一课时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叙事、抒情时文意的曲折起伏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祭十二朗文》教案(第二课时)。(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学生读自己的译文,师生共同评点。2.鉴赏、研读鉴赏古代散文,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共同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
2、身世?[明确]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明确]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3)7—9段,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感什么,又叹什么?[明确]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4)10—12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明确]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5)在文章的叙述中,你
3、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可让学习小组讨论,先在小组发言,而后交流,并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情体验。(6)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7)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
4、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教案《《祭十二朗文》教案(第二课时)》(..)。(8)课文的语言形式和语
5、气词的运用有何特点?它们的作用如何?[明确]这又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篇文章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成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
6、,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3.引导小结: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
7、》,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
8、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