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34979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小学英语从形式对话走向心灵对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英语从形式对话走向心灵对话----小学英语教师论文-->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theballthatchildrenthroanykilos?”,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水果图片,并标上onekilo,tanykilosarethey? S1:Onekilo. T:Lookatthepears.Hoanykilosarethey? $2:Telons.Hoanykilosarethey? S3:Eiqhtkilos. 从以上几个回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师生对话结构简单,是机械的一
2、问一答。 教师所提问题“Hoanykilosarethey?”在学习材料中能找到答案,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学生接受的信息只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在这种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只是抛球者,孩子该做的只是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再把球抛回来。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育强调的绝不是对话的形式”。然而,刚刚从“哑巴”英语的困境中走出来的我们,却容易在不经意中陷入对话的形式主义泥潭。英语课堂中的对话,绝不是课堂的点缀,也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途径,而应是心灵的一种自然诉求.是享受情趣的一种本能方式。在
3、这里,师生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那么,如何使对话成为一种真实的交际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呢?我想首先应从改变教师角色开始。教师,应如瑞吉欧人所理解的那样,当好学生的玩球伙伴,通过“抛球一接球一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让师生通过对话方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一、善于给学生抛球 学生接球的过程,应是千变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期待,有惊喜,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每次在教师抛球前,学生就能够知道落球的位置,那么这样的接球还有多少情趣可言呢?即使能够接住球,还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可以感受呢?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抛
4、出精彩的球,抛出让对方出其不意的球,以引发学生对“球”本身的兴趣。 我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换一种“抛球”的方法,学生会更感兴趣一点:教师提着一袋水果问:“Hoanykilosarethey?Canyouguess?”让学生亲手提一提,掂一掂,再猜一猜。“Aboutonekilo.”“AbouttOne’sFamily”(《牛津小学英语》6AUnitl)时,师生展开以下情景的对话: T:Doyouhaveanybrothersorsisters? Ss:No.Idon’t. T:Soyouaretheonlychildinyourfarmly. S1:Areyoutheonl
5、ychildinyourfamily? T:No,I'mnot.Ihaveabrother.Doyou?Youcanaskmesomequestionsabouthim. S2:Isheyoungerthanyou? T:No.heisfiveyearsolderthanme.I’mthirty.Hoe. S4:any.Heart?/Doeshehaveachild?/VChat’shishobby?/Whatdoesheusuallydoattheweekends?... 就这样,学生成了对话过程中主要的抛球者。他们不仅能运用本单元新学的有关比较级知识向老师发出疑问,而且运
6、用了大量原有的知识,自如地提出了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能把球抛得如此精彩?首先,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亲切的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可亲,距离感消失了,所以学生敢于问;其次,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活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让学生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另外,话题的无约束性,给课堂留下更多的空白,使对话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能引发学生多姿多彩的表达。创造欲望被激活了-->,灵性得以充分地展现,语言也就自然变得灵活了。 三、善于接住学生抛来的球 生活中的玩球游戏是这样进行的: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再把球抛给对方……在英语对话过程中
7、,教师除了做好“抛球”与“引导学生抛球”这两项工作,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善于接住学生抛来的球。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应能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关注,与学生展开对话,形成互相提问、倾听与回答的局面,这样双方都是主体,显示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在上例中,学生问老师:“Areyoutheonlychildinyourfamily?”遇到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形。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巧妙地引导:“No,I’mnot.Ihaveabro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