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77146
大小:6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9
《《史记》中“侠”的人格与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史记》中“侠”的人格与精神:“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一类社会群体。它在传-统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圈:侠文化。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现象进行观照时,我们会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群和文化结构,中国古代的侠者们确实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理想,参与了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精神的构建。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隐蔽但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文就侠的人格和精神构成,从产生原因、“守信”、“尚勇”、“执义”、“重名”等方面做一梳理,找出其中独特的、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征所在。从一个侧面明晰侠独特的内在人格和精神构成。 关键词:侠;人格;信;勇;义 一 所谓人格,
2、作为一种个体内部决定其顺应并支配环境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实际统摄了人的性格、气质等一系列潜在机制。 “古史辩”派代表顾颉刚在《武士与文士之转化》中曾指出:“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春秋末,战国初,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微,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壮大。这种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当初作为统治贵族最末流的“士”阶层被迫从统治贵族中分离出来,不再享有食田和职俸,只剩下一身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昔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们成为了一批可以重塑的文化胚子,一旦某种历史条件成就,他们中的一部分
3、便会转化为最初的“侠”者。这是侠之所能产生的阶级基础。 而这种转化的条件在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得到了深刻揭示:“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日:惜者虞舜窘于井,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措。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菜。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也,犹然遭此茁,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这就必然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遭遇缓急之事亟需帮助又不能从官府和国家法令中得到救济时,他们又能指望什么昵?政治清明世道祥和的时代并不需要游侠,在那样的时代中,纲纪不乱,法令完备,局部的利益冲突完全可以通过秩序化的“公力救济”得以解决,当人民遭遇不公正的待
4、遇和厄难时。国家完全可以主持公道,振救抚恤。尽管不能排除仍然会有尚气任侠之人的存在,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远不足以形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也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阶层。但是,如果专制体制政治不修、法令不直,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和个人矛盾不能通过“公力救济”来实现的时候,“正义”必将走向个人化、私人化。而“正义私人化”正是“侠”得以诞生的历史条件。 除此之外,当我们把“侠”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考察时,不得不看到现实功利对它的形成的影响和推动。侠者做大如郭解一流,能暗地打通官府、免除差发,至于本人遇难则更有大批贤豪长者出为救护,几乎不稍用力就可以化解灾难、逍遥法外。这些可以现实兑现的
5、实惠所带来的吸引力,对某些人而言,是比道德感召更为实在和本质的驱动力。 二 基于人格世界是一个内部与外部冲突的世界,我们将从行为和情感两个维度,对侠的人格与精神作一番考察,梳理出其中的一些核心要素。 “侠”作为一种在独特历史遭际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实际上是在由亲缘关系构筑起的宗法社会统治秩序之外,另外开创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之外,成立了另一个与主流文化大相异趣的亚文化形态——侠文化。 那么在这种独特的社会关系中侠是依靠什么来维护作为侠者的人格归属和意识认同的呢?很显然的一个事实是:在侠交游生活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外在的恒定秩序可供利用,能依靠的
6、只有他们凭借自己的行为建立起来的信誉和保证,具体的说就是“信”。 对人群交往坚持一个“信”字,是侠者所特有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之一,也是侠者人格中最为鲜明的一面。“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就曾将朋友之间的“信”作为每日自我反省的三大内容之一。在孟子那里,“信”更上升为五伦之一。但侠者之“信”在内涵上与代表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儒家大为不同。侠者之“信”最首要的是绝对的重然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总结为侠者的第一信条,这个“必”字,正突出了侠在与他人交往时对自己的言行承担完全责任的特点:不管答应了什么,也不问为什么事而效命,都要追求绝
7、对的毫无保留的兑现。这种追求甚至到了不惜生命的地步,即“赴士之危难,不爱其躯”。如郭解被通缉时,有一位藉少公助其逃之,知道他的藏匿之所,当广利前来盘问他时,藉少公为了对自己先前的藏匿行为绝对的负责,他用自尽以示守信,以此断绝官府想从他身上得到线索的念头,这样的尚“信”,可谓彻彻底底,毫无保留。 相比之下,儒家虽然也认可“言必信,行必果”但在《论语·子路》中,当子项问起怎样才能称作“士”时,孔子将能用善恶之心约束自己,完成国君交给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