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59997
大小:6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8
《“茹毛饮血”与生食回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茹毛饮血”与生食回潮“茹毛饮血”形容原始人类还不知道取火熟食的时候,只能生吃狩猎採集所得的动植物,人们知道这个意思,通常不会深究。其实用茹毛饮血概括原始人的生食,还不够全面,因为它反映的主要是北方的情况,远没有包括南方和沿海人的生食内容。一,茹毛饮血的解读“茹毛饮血”里的“茹”是古越语的孑遗,即吃的意思,如信佛的人吃素,叫茹素,肉食的人称茹荤。那末“茹毛”是吃毛吗?茹毛饮血出自《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2、。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汉•班固《白虎通•号》加以浓缩:“[古者民]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既然不知道生火,没有条件烧水烫毛拔毛,单独吃毛是说不通的。“毛”在古籍中还有“草”的义,如《左传•隐•三年》有:“涧溪沼沚之毛。”注:“草也”。又,《谷梁传•定•元年》:“毛泽未尽。”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所以夏鼐先生曾怀疑茹毛是吃草。可是“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中的三个“其”,指鸟兽的血,鸟兽的毛,鸟兽的羽皮,中间夹
3、进吃草,在行文上是不通的。前人对茹毛的理解也模糊,如《礼记•礼运》的疏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其饱也。”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的曲解。倒是元•陈澔《五经礼记集说》里的注解最为贴切:“未有火化,故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原始人类不知用火,连毛带血,生食禽兽。”这个解释把茹毛说对了,但“带血”则同“饮血”混淆,如改为“连毛同肉生食”便更确切些。茹毛饮血虽然是远古的事,可是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食生肉饮生血的习惯。如藏民在入冬以后,将生牛肉挂
4、在阴凉处风干,这种风干的牛肉既可生食也可以烧食。云南的白族在杀猪之后,取出里脊肉,切成丝,蘸上各种佐料配制的汤汁食用,称“生皮”。傣族人把生肉剁成肉泥,加入辣椒、姜、葱、食盐和香菜,用温开水调匀,称“剁生”。剁生的名称见诸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土人凡嫁娶燕会,必用诸品生肉,细剁,名曰剁生,和蒜泥食之,以此为贵。”[1]云南西双版纳的芒人在宰杀猪牛或猎得麂鹿之后,割取新鲜的里脊肉剁细,拌上香菜、野芜荽、花椒、辣椒、姜、蒜、盐等调料,就成了可吃的食品。或者把生肉放置一两天,经过发酵有酸味之后再吃。古籍记
5、载南方的生食习惯,多出现于唐朝及以后,这是因为隋唐以前,中国经历长期的南北分裂,南方情况得不到详细的反映记载。隋唐统一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的情况便陆续得到记载反映。如唐•樊绰《云南志•蛮夷风俗》载“额阙”的生食法,是把生鹅肉切成小方块,拌以生胡瓜、鸡椒等调料,“土俗以为上味”。《新唐书•南诏传》也记载有把生鱼切成细片,然后生吃,也称“额阙”。《云南通志》说:“或肉或鱼,切而啮之,以五色蔬酥、五味盐椒和蒜而食,以为敬客。”[2]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保留饮血的风俗。如云南的傣族和
6、哈尼族至今还有“白旺”的饮血方式。“白”是生,“旺”是血,白旺即鮮生血。方法是把杀猪、羊时喷出的鲜血,注入加有椒盐的盆中,用筷子搅拌,再加上适量的姜汁、蒜汁等调料,到血凝成块时,大家用勺一口一口送进嘴里,据说其味香软。广西侗族人在杀鸡的时候,把血留下,同切细蒸熟的腌牛肉拌起来吃,称之为“血红”。广西凌云、乐业一带的壮族人喜吃生猪血、鸭血或羊血,先把生血盛在碗、盆里,加盐搅拌,不使凝结,另将煮好的禽畜肝、肺及菜趁热倒入生血搅拌,凝结后就可以吃了。非洲沙漠里的原始部落有一种特殊的养牛饮血的传统,沙漠地带缺水,人们驱赶着牛
7、群行进,遇到口渴时,就将牛的颈部血管切开,插进一根细管子,让血流入容器,到一定容量时给予止血,鲜血当作饮料,养牛象养奶牛一样,兼有解渇和营养的效果。古代的饮血是与祭祀不可分,往往先以血祭祀,然后饮用。流傳到后世,便是所谓“歃血盟誓”,以示守信。用口微微吸血含住,谓之歃(sha)。《左传•隐•七年》:“歃如忘。”疏:“歃,谓口含血也。”据《史记•平原君传》索隐的解释,歃血盟誓因加盟者的地位而异,天子用牛及马血,诸侯用犬和公猪血,大夫以下用鸡血。后世民间的所谓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
8、但求同年同月死,多用鸡血发誓。二,生食昆虫和小动物南方气候炎热,植被繁茂,小动物、昆虫种类繁多,原始人最喜生食各种昆虫和一些小动物。云南哈尼人有一道著名的菜,叫“肉芽”,其制作的方法是把新鲜猪肉挂在野外,听任苍蝇在上面产卵,不久,就出现密密麻麻的又白又嫩的蝇蛆。用竹竿敲击,使蛆虫纷纷堕落,收集起来用油炸或碳火烧都可,有特别的香味。可以想象,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