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12123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关于高校扩招政策实施效果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校扩招政策实施效果的思考:高校扩招政策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新时期,新阶段,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也逐渐凸显出了许多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宗旨必须以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为基础。因此,如何有效缓解高校在扩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学者们深思。 关键词:高校;扩招;效果;思考 :G649.21:A:1672-1578(2010)12-0005-02 1999年6月的第三次全教会发布了最具权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
2、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这实际上是宣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大众化道路的国策。自此,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期,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1、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1.1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1998年11月,时任亚行总部工作的汤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他们建议,在三至四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通过扩大教育供有量使家长从银行拿出钱来给孩子缴学费,以此拉动内需。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
3、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了20%,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竭其所能、改变过去稳步发展的常态,开始了扩招大提速,规模前所未有。 1.2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人才强国。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着全方位的竞争,其中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竞争。一些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更是历来注重发展教育,以优厚的条件在各国招揽人才。在人才争夺中,国外的众多大学到我国争夺生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家长们不惜代价让子女出国留学,这造成了我国人才资源的流失。我国若
4、仍以低入学率的高等教育模式,将会处于劣势。 在这特定时期,我国政府实施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广大适龄青少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我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占人口的比例,缩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总的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是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扩招政策有以下特点:一是它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决策模式;二是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项措施。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己引起国家的重视,教育与国家长远发展的紧密关系从理论共识得到政府的实际认同。 2、高校扩招政
5、策实施后的现状分析 2.1扩招带来的积极效应。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是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供不应求”的巨大市场。在我国,一方面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体消费乏力,国民手中积淀了巨大的闲置资金。高等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对于高校周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如饭店、房地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成员的就业或再就业量。 在我国,获得高等教育已成为个人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必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2.2扩招后面临的问题分析。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校规模大幅增加,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
6、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教育经费的筹措问题、专业设置调整问题、高校结构与布局问题、招生就业问题等,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2.1基础设施的改善、师资力量的提升问题成为制约高教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扩招以来,尽管国家、地方和各高校都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经费的欠缺使得扩招之后,校舍面积普遍偏小,教学生活用房普遍紧张;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落
7、后,且数量不够,难以满足扩招后的教学、实验及实习的需要,更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扩招后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问题。教师总量紧缺,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而且教育质量也普遍不高。《中国青年报》最近的两项调查结果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该报报道了江苏某大学师生共同走过场现象,并认为“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这并非调侃之语,而是不少大学课堂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