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55063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从“窃听门”事件看媒介的社会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窃听门”事件看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世界新闻报》,在2011年曝出了“窃听门”的丑闻。本文主要从介绍“窃听门”,折射出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得到对中国新闻界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窃听门”;媒介;社会责任 :G21:A:1009-0118(2012)05-0194-01 一、“窃听门”事件始末 2002年3月,英国13岁的小女孩米莉·道勒突然失踪,英国警方全城搜索未果。6个月后,道勒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找到。但历经8年取证审讯,杀人凶手才于2011年6月认罪。让人意外的是,7月
2、4日,英媒报道,当年道勒失踪后,《世界新闻报》为获取新闻,曾雇佣私人侦探窃听道勒的语音信箱,并删除了部分信息,只是道勒的家人以为她还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 丑闻曝出,英国上下一片哗然。英国议会就此事展开辩论,首相卡梅伦声言震惊和气愤,相关部门展开调查。随后,更多的窃听丑闻被披露,比如对在伊拉克阵亡的英军士兵家属及2005年7月伦敦爆炸案遇难者亲属的窃听。这些引发了英国公众的恐慌和愤怒,同时也成为《世界新闻报》最终停刊的导火线。随即,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宣布辞职。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75
3、0万读者的《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告别专号,宣布永久关闭。 二、“窃听门”事件折射出的新闻媒介社会责任 新闻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担负着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职责。新闻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律要求的职业,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谨遵职业道德,以德为先,以德润才。 媒体体制或其存在制度决定了媒体的性质,而媒体性质又决定着媒体的社会功能,也就是主要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责任,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当中,都是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课题。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媒体的功能在持续扩大,作用不断显现,自身的诉求也与日俱增,
4、但是媒体绝非媒体自己的媒体,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媒体,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无论大众媒体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 如今,新闻媒体失掉了其崇高的光环,部分媒体成为了商业机构,其动机和目的不在是服务于大众的利益,而是不惜放下尊严、无视法律道德、一切以盈利为奋斗目标。煽情主义泛滥,狗仔队丛生,八卦绯闻充斥,为迎合市场上的低级趣味,他们毅然决然地践踏他人隐私,对其跟踪、窃听、偷拍等等,有时甚至强行侵犯他人领域,以欺骗恐吓他人来获取隐私。这些非法获取
5、新闻信息的方法以不单单是个别现象或小媒体的伎俩,其早已成为了整个新闻业界的惯用手段。《世界新闻报》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单就非法窃听的次数就高达2000多次,这就证明了媒体业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程度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样的行为性质使得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看起来不再像个记者,更像是商业圈中的业务人员,还是个道德败坏、目无法纪的业务员。当新闻媒体业成为商业机构,新闻记者成为业务员,如类似种种现象发生,将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何其恶劣。 新闻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会信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生活。
6、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然代表公众良知,反映公众的心声,引领社会风尚,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即是新闻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新闻媒体的长远发展之道。 三、“窃听门”事件对中国新闻界的启示 (一)商业利益是罪魁祸首 《世界新闻报》栽倒在“窃听门”前,始作俑者无外乎激烈的媒体竞争。当“商业利益至上”的观点动摇了媒体和记者对维护公共利益的信念时,为争夺公众眼球而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世界新闻报》前记者肖恩·霍尔曾表示,该报常常鼓励记者以窃听方式寻找信息。 在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和媒体间的激烈
7、竞争已经使得“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点击率”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为了争夺公众眼球,媒体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针对互联X监管以及公民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疏漏,以及公众对隐私权保护的意识淡薄,为中国媒体利用新信息技术获取个人隐私提供了庇护。比如腾讯扫描用户硬盘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的事件披露出来后,虽然引起公众哗然,但司法机关并未采取任何调查行动,而公众也选择了容忍。近期“摸奶哥”事件发生后,据凤凰X的在线调查,虽然大部分X民认为事件引发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但仍有将近三成的X民认同此举有着净化
8、社会风气的积极意义,而X友跟贴更一边倒地赞扬披露这张照片的行为。 1、主流媒体对X民披露的信息采取“有闻必录”的态度,造成了不少假新闻的泛滥。比如2006年发生的“铜须门”事件。被指为奸夫的X友“铜须”被“人肉搜索”出来,随后个人生活被严重干扰,甚至为此丢掉了工作。后来才发现,这不过一场人为编造出来的闹剧;2、媒体对个人隐私事件的大肆炒作,进一步加剧了新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