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ID:21158198

大小:4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0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_第1页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_第2页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_第3页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_第4页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题目: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学号:299201120020001姓名:王奇斌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2011级环境生态类2班2013年5月25日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基地。面对新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既要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专业教育,也要通过建设高水平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各学校也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各

2、自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校园文化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又常常被人们进行片面地理解,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对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想道德、精神追求、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

3、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校园文化的理论阐释  1986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它是校园文化在国内兴起的标志。什么是校园文化?如何从理论上作以界定呢?“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借鉴这一界定认为,立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校园文化在目前也必须强调和谐特征。因此,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4、社会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就要求校园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民主、公正、科学的制度文化,理性、诚信、高效的行为文化和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相统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探讨,就是在贯穿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二、现实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1.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基础建设为校园精神文

5、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办学水平、办学力量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各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上均增大了投人,新的校园、校区不断涌现,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一应俱全。但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检测其优劣的标准也远不如校园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在学校建设过程中,部分校领导目光也往往仅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上。从而使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发展得不够全面、深人、使得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如很多学校虽然斥资建起了不少雕塑,但是教师、学生缺乏对雕塑文化含义的

6、挖掘、探讨和理解,只不过是文字的雕刻、巨石的堆砌,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使师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我们必须树立物质与文化一体化的观念”,要让校园内的每一物件都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凸现人文气息。  2.校园文化协调性有待改善,人文精神淡薄  例如,一些学校新建校园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自然化环境的内在精美结构,千篇一律地在大面积的草坪上单摆浮搁地点缀几株树木,过分强调人工化环境。这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甚至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的做法,

7、使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谧、亲和、紧凑、宜人的氛围相悖。缺乏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缺乏反应学校历史文化、体现人文精神的雕塑和艺术展品,缺乏体现环境育人的名人字画,缺乏体现师生创新精神的作品。  3.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传统色彩浓重,现代意识淡薄  我国的校园虽然有最为齐备和庞大的组织机构,几乎是面面俱到、五脏俱全,但造成机构臃肿、各自为政、人浮于事、因人设岗,运转不灵的状况,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等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影响。学校内部管理也基本上是上令下行的行政

8、指挥和协调方式,对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反应迟钝。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抑制真正的创新活动,缺乏生机勃勃的活力。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是在“管理绩效”上,而是在“管理人”上,忽视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创新主体的知识工作者。虽然,人事、干部和分配、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年年都在改革,但传统文化色彩的本质特征却难以改变。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