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02808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看似寻常最奇崛——文本语言探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看似寻常最奇崛——文本语言探幽◇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区洪集中学陈道志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4)12-0077-02王安石曾评价唐朝诗人张籍《秋思》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的确,《秋思》一诗叙事平平,不事渲染雕琢,我们却可从“见秋风”里见到百花凋零一派肃杀的秋光秋色;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里一睹欲说还休的重重心事;从“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又开封”里窥得诗人的满腹疑虑与担心。文字“寻常”,却意蕴“奇崛”,耐人寻味。而这样寓“艰辛”于平易的文本在教学中俯拾皆是。那么,教师如何
2、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透过“寻常”文字一览文字背后的“奇崛”之景呢?一、朗读,读出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积累与鉴赏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其对品味文本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许多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与指导却很不得当,最失当的朗读则是只为了读而读,目的何在不明确。有的教师只为熟悉文本的内容;有的甚至对朗读存在误解,但凡朗读就是“字字响亮”,一路豪歌;有的教师很注重对朗读技巧方法的指导、外在环境的辅助,花样百出却华而不实……因此,课堂虽书声琅琅,却是有声无情、有声无意,与情致相去甚远。之所以这样,笔者认为是朗读失却了文本的真情,失却
3、了朗读者的实感。笔者曾经也走入了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朗读怪圈,提到朗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慷慨激昂地读。学生受笔者的反复“熏陶”,也会读得字正腔圆,激情澎湃。例如,朗读林海音的《窃读记》中的一处:“……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整个朗读的行程可谓铿锵有力,尤其在“我”反抗的那句“看看都不行吗?”悲愤慷慨,声音一下子高了八度。反抗呀,自然理直气壮些!笔者予以赞同。如今,审视当初的朗读,笔者完全撇开了朗读为文本服务的基本特性,以自己对朗读的片面理解来指导学生朗读,所以当时的朗读不仅不能传真情达文本真意,反而
4、与南辕北辙。如果我们把文本放在首要地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去朗读,那么从前文的描述语言“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难堪……”“几乎要哭出来”就可以知道内心的胆怯与羞愧,自知“窃”得不光彩,何来反抗时的“理直气壮”?所以此处的朗读声音应尽量弱化、放轻,呈现主人公软弱无力的心态才合乎情理,可见,朗读需重视对文本内容真实、正确地解读。2014年3月在闵行梅陇实验学校开展的“关注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益”专题研讨活动中,长宁区教研员魏新磊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为我们展现了朗读的本真。课至中间一环,魏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
5、读在“北海的菊花都开了”之时,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对“儿子回答母亲:‘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这两句,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是表现质疑或肯定,还是生气或不耐烦?都不是。魏老师认为,读与理解相辅相成。此时,对于母亲再三请求的良苦用心,“我”是无视乃至漠视的,越是平淡越是适合“我”的漠然、当事人的心灰意冷。接着,魏老师用温柔、欣喜、迫不及待的语气朗读了母亲的话,又用平淡而又略带冷漠的语气朗读了儿子的回答,一问一答,一喜一淡,母亲的“慈”与儿子的“愚”赫然凸显,对比感强烈,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在全文的朗诵中,魏老师时而哀婉
6、沉痛,时而急切欢喜,时而漠然平淡,不仅再现了史铁生精神成长的历程,更将母亲隐忍而博大的爱丝丝入扣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师生,使得人们潸然泪下。因此,教师只有在重视正确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真情去恰切地传达文本的情感,才是朗读的最好呈现。可见,教师在朗读指导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本的真实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真实地再现这种情感。浓墨重彩的朗读技术指导以及外在环境的渲染铺垫未尝不可,但是如若不重视文本的真情与朗读者的真情,再多的烘托、铺垫也只会形同虚设。陈忠樑老师说,当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主要的朗读方式后,最高的朗读境界就
7、是忘却各种技巧而任由情感流淌出恰切的表达方式。而“忘却各种技巧任由感情流淌”才是最真情、最真实的朗读,才是一睹“寻常”文字背后庐山真面目的重要手段。二、品读,读出情味品读,即仔细阅读、品味,即是对文本用词精妙、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关键语句含义的重锤敲打,嚼出汁味,品出情感。教师往往会对文中醒目的表述、情感浓郁的语言反复做文章,而文本的精髓也往往寄寓其中。有些文本、语言,粗看似乎浅显易懂、淡然寡味,没什么好品味的,因此,许多“含情默默”的语言与我们擦肩而过。其实,“文本的魅力在于其表面现象之下‘必有’某种深层意义,这种深层意义甚至是一种取之
8、不尽、用之不竭的话语源泉。”许多教师在教授《背影》时,特别关注父亲买橘子爬过月台的动作描写。但是除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也很突出。例如,“穿褂者”往往是有身份且行事讲究的人,但行事讲究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去攀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