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86132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阅读教学,彰显“读”的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彰显“读”的价值阅读教学就是教人读书。教人读书,一是要读,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二是从读中学会读书。既要读书,又要学会读书的方法,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笔者尝试着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入手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象一]教师成了“演员”,学生成了“观众”。课堂上,一些教师语言过分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品读、自主学习。 [思考]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潜心阅读,是阅读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保障。
2、阅读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默默地想。教师只需在关键处提问,疑难处点拨,凝滞时疏导,迷茫间引领,让学生在静心品读中与文本对话,加深阅读理解,思维更深刻。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感情?于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概述同学们的发言,接着学习第2、3、4自然段。生默读。读完一遍后,教师要求再读2~3遍,并提示学生边读边进行点、划、批、注,用笔作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要求学生把第2、3、4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体会把书读薄。然后再次让学生朗读第2、
3、3、4自然段。要求一边读一边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可以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体会把书读厚。在这厚与薄、抽象与具象的往复中,同学们自然地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这些是在同学们用心静默地思考和想象中完成的。 [现象二]教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客串”。课堂上,老师不停地提问、追问、板书、反馈、范读、引读。老师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学生的思维。主要问题的提出大多为教师操控,即使有学生质疑的环节也大多为走过场,学生的多元理解、个性化表达无从谈起。 [思考]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呼唤各自潜能的时空。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课堂不应是满堂灌、
4、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兴致盎然地讲如何阅读,而学生却是不知所云。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课堂上教师的引领是必要的,但引领不是牵引,引领需要智慧。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时空,让学生走进言语深处,触摸语言文字,在阅读实践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在课堂上发出每个人独特的声音。 吉云兰执教的《田园诗情》的精彩教学片段:学生默读第5、6自然段,你觉得课文中哪些描写把你带入了这种独特的诗情之中,边读边圈圈画画。 汇报谈体会。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
5、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1)交流感受。 (2)抓住“偶尔”、“又”等理解“以动写静”的手法。 △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1)抓关键词品味宁静的诗情。 (2)想象奶牛静立不动,挤奶的人动作轻柔,没有嬉笑、呵斥,有的只是相对无言的交融、默契。想象画面,读书。 (3)奶牛严肃沉默,自然一片寂静,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人、动物与自然是那么和谐。再次悟读。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 (1)交流感受。 (2)换成诗行再读,再品味。 [现象三]文本
6、成了“道具”,资料成了“主角”。立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走进文本才能走出文本。但不少教师,还没走近,就想着跳出,还想着拓展链接,将现有的课程资源弃之一旁,真的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思考]我们不反对根据理解需要提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链接相应的文章、片段,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引领学生在扎实的读书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丰富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潜心研读体会,在初读中感知、精读中感悟,让他们最本真、最原始地与文本对话,在想象中走进文本所描写的世界。只有把文本读懂、读透了,开发和
7、创新才不是奢谈。 《田园诗情》一课中,教师在最后出示作家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捷克作家恰佩克当年游历荷兰时,自己的祖国即将遭到法西斯的入侵,家园遭受着战争危险的冲击。眼前异国的风光、色彩、情调和氛围……无数的美扣动了诗人般的心弦。荷兰就是他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是一座纯洁的世外桃源……让学生体验写作时的情感,对真正的荷兰产生更深远的领悟;同时催生深层的思考,懂得写作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引导学生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师要扮
8、演好自己的角色,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从“读会”到“会读”,让课堂具有真正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庞远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