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57341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培养自信克服自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周效伟王君二山东昌邑市都昌街办伍小学261300自信心的确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做父母的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七点建议,不妨摘录如下,供您参考。一、自信的确立,父母是先行者1.父母要爱孩子,尊重他,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2.不要在别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能会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3.当孩子感到网难和苦恼时,应帮助孩子找到长处,这样,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以另一方面的特长来补偿,达到平衡。4.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引导孩子向最可能成功的方面努力。5.惩罚孩子时
2、也要注意场合,特別注意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和惩罚孩子。6.和教师交流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那些尽了很大努力,还有差距的孩子,应适当降低要求。7.避免过分保护,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就应在孩子儿时加以培养,溺爱孩子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二、怎样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心1.校园班级内的氛围教师应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弈凡是由爸爸妈妈同时带进班的,一见到老师,爸爸妈妈都很亲切地同老师打招呼并不停地催促身旁的弈凡也叫老师早,可是始终听不见弈凡的叫声,而他的小脸满是尴尬与恐惧,老师
3、便笑着抱过他进了教室。(一个月后)弈凡从未向老师问过早,离校也是未等爸爸妈妈站稳就一溜烟往外跑。为此他的爸爸妈妈也显得很尴尬与无奈,他父母还反映这孩子平时到亲戚家去都会主动叫人,而iL在平吋户外活动吋常常会听到他亲切的叫声:“老师,看我这道题做对了”“老师你看我会这样写。”……(分析:显然这是一个胆怯内向的孩子,但并不孤僻,可能由于父母第一天的要求太急,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需要为他创设一个安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为他搭一个台阶。因此我与父母联系,要求以后进班不强求他叫老师)。让孩子战胜自己的焦虑和被动,在心理上迈出了主动的一步。最后,弈凡终于在早上的吋候
4、跟老师主动问好了。1.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如果让他们屡次遭遇失败,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胆小,不敢大胆尝试,总是觉得“我不行”。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在提问题吋教师应有针对性,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应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则砬提一些较难的问题。当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回答对了之后,教师应及吋地给予表扬及肯定,让他们知道“我能行”。2.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孩子应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是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我们不能过多地干涉、束缚孩子的活动,应该放手让他
5、们自己去尝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玩角色游戏时,我发现娃娃家的小朋友每次玩游戏吋总是炒菜,于是有一次我就参与进去,并跟学生家的爸爸妈妈说孩子的头发长长了,该去剪头发了,引导他们玩孩子家并不是只有炒菜而己。3.家长的配合孩子一生下来最先呆的地方就是他的家,父母则是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最了解孩子的也是父母。如果在tl常生活中,父母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就会无声地感染孩子,使孩子保持一颗乐观、自信的心。如果在家庭遭遇某些闲难和挫折吋,孩子亲眼0睹了父母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父母是如何保持沉着、冷静、
6、自信的心态,并积极地采取措施最后战胜了困难。那在整个过程中,即使父母不对孩子进行任何说教,孩子也会受到一种生活中只要始终保持一颗乐观、自信的心,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的生活态度。1.教师的激励与鼓舞通过这次的分散实习,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教师这•一份工作的神圣。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例如:我们班的陈锦豪冋学每天早上来都要哭一会儿,上课也总是走神发呆,被我批评了好几次,但冇一次上美术课我发现他颜色涂得很棒,我及时地表扬了他。此后我发现他早上来学校的吋候哭的吋间越来越短了。上美术课时也越来越自信了,还当小老师教旁边的冋学做计算题呢!参加工作以来
7、,我带过的每一批孩子中总会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从不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上课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羞涩,说话吞吞吐吐,甚至一整天都不跟别人说一句话,从不敢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表达自己。这些孩子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状况,多半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也很重要,同吋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自信心已经是学生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