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818968
大小:7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6
《煤海折戟 一名“老赖”的“债务”之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煤海折戟一名“老赖”的“债务”之痛本刊记者/李云虹当一名福建商人与一名浙江商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这座美丽城市不期而遇后,一纸《露天煤矿承包开采合同》将两人的生意轨迹合并在了一起。在彼时煤矿生意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这次生意上的“联姻”可谓产生了互利、双赢的效果。但随着煤炭生意的下滑以及浙江商人资金链条的断裂,二者之间产生了分歧,一场与两百余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纷争悄然上演。颇具戏剧性的是,同为受害者的福建商人“意外”地被法院认定为浙江商人的债务承担责任。法院的一份执行裁定书不仅令福建商人价值数亿元的煤矿遭遇被查封的命运,而且他本人也
2、因此上了失信黑名单,成了出行等消费受阻的“老赖”。事实上,在这起案件中,有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值得关注,即如何有效且正确地保护涉案财产。一些专家与学者认为,应从司法财政制度、立法原则、执法观念、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司法程序,建构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福建商人的生意轨道2014年10月,对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蒙新煤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新公司)所属杭盖沟煤矿的工人而言,丝毫感受不到深秋的浪漫与瑰丽。因为白2013年5月23日该煤矿被法院查封后,他们的生活提早进入了冰封的寒冬。201
3、4年10月22日,本刊记者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再度见到杭盖沟煤矿董事长韩友针。一个月前的9月21日,记者曾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现场见到过他。当时,因韩友针系法院系统失信黑名单中的一员,被限制乘坐飞机的他无奈之下选择乘坐火车硬座、花了十几个小时来北京出席一场研讨会。就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不堪旅途劳顿的他病倒了。与一个月前相比,此刻的韩友针显得更加疲惫与憔悴。当记者提及煤矿现状时,心急如焚的他不禁加快了语速,说:“我们现在真是太惨了,价值几亿元的煤矿被查封,我的股权被查封,并被列入黑名单,举步维艰!我的工人们更惨,失去工作的他们生活
4、得苦不堪言!”自2013年7月伊始,总数达两百余人的杭盖沟煤矿的工人便再没有领到工资了,至今已有一年有余。本刊记者在杭盖沟煤矿看到,与道路上熙熙攘攘过往的运煤车以及附近干得热火朝天的其他煤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杭盖沟煤矿因无人问津而杂草丛生,凸显其荒凉。在福清的奋斗与辉煌1962年8月13日,韩友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作为一名成功商人,他的头衔颇为显赫——福建省福清市人大代表、鄂尔多斯市福建商会商务副会长、中国香港华利士电讯有限公司董事长、蒙新公司董事长……据韩友针介绍,韩家共有9个孩子。与身材高大魁梧的兄弟姐妹不同的是,排行老
5、五的他是9个孩子中相对羸弱的一个,自小受到父母的更多关爱。“将来靠何种本事养活自己?”一直以来,对韩友针的这种忧虑在父母心中揖之不去。于是,韩友针的父母在平日中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本领,木工活儿、写毛笔字、裁缝……以期将来能有一样本事让韩友针立足于这个社会。父母的这一番苦心,在现在的韩友针看来,心中满是感激。高中毕业后,颇具经商头脑与魄力的韩友针开始了最初的从商之路。他卖起了福建一带的地方小吃——光饼。据悉,光饼是汉族的特色小吃,是福州、建瓯、顺昌等地最受欢迎的传统饼类食品之一。做光饼生意,让韩友针赚了一点儿钱。在这个过程中,韩
6、友针体会到了做生意带来的喜悦与满足。与此同时,他的心中有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经商梦想。1981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福清市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搞建设。心思缜密的韩友针与当地人一样,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但同家乡人不一样的是,韩友针从中嗅到了商机。韩友针回忆道:“家乡搞建设,需要砂石料,但当地没有这些材料。于是,我萌发了采购砂石料的想法。”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这是行动派人士的一贯作风,同时,也是韩友针的行事作风。同一年,19岁的韩友针创建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工厂,专门从事砂石料的生意。在那个建筑材料供不应求的时代,由于不愁
7、买家,韩友针的砂石料生意在当地做得有声有色。韩友针告诉记者,彼时的砂石料生意自己仅投入了500元。在那个普通人家一个月收入仅有十几元的年代,这笔500元的启动资金算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了。而这笔资金,完全是靠他之前做小打小闹式的光饼生意积攒而来的。韩友针在河床、河道附近雇用当地几十名工人进行淘沙作业。在如今看来,雇用当地人这一做法有效地节约了人力成本,促进了韩友针的砂石料生意更好、更快地发展。几个月下来,砂石料的生意令韩友针净赚了1万余元。在那个年代,这笔盈利,绝对可以用“赚得盆满钵满”来形容。韩友针这一干就是4年。1983年,韩
8、友针成为当地寥寥无几且首屈一指的“万元户”。生意的红火并未削弱韩友针的经商嗅觉,他冷静地继续寻找商机。转换风向的机遇与挑战1985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友针来到了上海。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韩友针并不是一名单纯的旅游者,商业嗅觉敏锐的他将目光落在了大型工程机械上。在韩友针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