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现状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现状及对策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健身思想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意识,人们通过健身体会到了体育的魅力,对体育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高校学生通过正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有较好的体育意识,他们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目前高校学生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对指导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却相对匮乏,这使得自主锻炼受到了严重制约。通过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多年经验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2、的基本情况,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对策。目前,中国体育教育主要偏重于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二、高校学生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体育理论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根本指导思
3、想,是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形成与深化的前提,是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第8条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海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对于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科学理论、体育知识及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学生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首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要求加强
4、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为高校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学生在自主锻炼的影响下,急于要求掌握体育理论知识。高校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能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最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健康人格培养创设条件。体育理论知识涉及领域广泛,不仅具有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的价值,而且蕴涵深邃的哲理和人文教育价值。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促使高校学生体味到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同时对培养
5、民族精神、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1.高校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现状表明,大多高校学生认为体育课最主要的是实践课,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调查发现,体育理论课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20%〜30%,许多学生要么是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要么在上课过程中偷偷逃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学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是由于人们还长期普遍存在_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身体、打球跑步、放
6、松心情,掌握健身的运动技能。有些高校学生在以前的基础教育中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体育理论,他们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是一门科学。2.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系统性。随着中国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整体改革的尝试,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在《纲要》中,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也没有统_的教材,因而造成了众多高校、许多老师选用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比较随意,往往没有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很难满足目前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的要求。据调查,目前高
7、校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的比较匮乏,对本应该掌握的体育健康、体育保健等体育常识知识明显缺乏。3.高校学生体育理论联系实践不足。首先,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的问题,致使体育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够深刻,因而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没有对学生切身利益产生明显的效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的渠道单影响体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获得体育理论知识形式单一。而校园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
8、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属于校园体育活动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四、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1.加强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新型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体育理论兴趣。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是指在教材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要符合高校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学生可以自己选课对感兴趣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集中教学,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还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